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郑各庄村,地处北五环与六环之间的城乡结合部,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里有3万常住人口,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里用10年时间建设了一个科技文化园区,拥有近400家属地企业,其中上市企业就有25家,村域经济快速的发展让周边5000多居民实现了家门口创业就业的梦想。
走在郑各庄村的大街上,你总能轻易捕捉到村民们脸上的自信和满足。而村民们也会向你念叨,曾经的郑各庄很不起眼、曾经的他们也受过穷;村民们一定还会向你提到一位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北京市人大代表,郑各庄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北京宏福集团党总支书记、董事局主席黄福水。
黄福水曾带着郑各庄的村民们从分散的“小农经济”中走出来,顺应时代搞建设,后又回到农村发展休闲养生产业;近些年,他更是满怀热情地投身现代农业产业,并以此来帮助其他贫困地区落实精准扶贫。在他的身上,有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有企业家的奋斗精神,也有人大代表的为民本色。
对黄福水来说,“奋斗一直在路上”。瞧!如今的他,正蹚出一条“现代农业新路子”助力产业扶贫——这条路从北京大兴,延伸到了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国家级贫困县林甸,延伸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察右前旗……
摸着石头过河
早在2015年,为切合国家提出的“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要求,黄福水就带领宏福集团开始进军现代化农业领域。他从荷兰引进了国际领先的种植技术和智能化温室设施,在北京大兴区庞各庄建成了首个现代化生态智能科技农业产业园。
这个产业园生产的“宏福柿”小番茄,颜值高、味道好、营养丰富,被称为“番茄界爱马仕”。高端“宏福柿”一炮打响后,走入了华润、永旺、家乐福、永辉、大润发、盒马鲜生等数百家商超,并在京东、本来生活等电商平台上线。由于深受消费者喜爱,“宏福柿”在各大精品商超和线上平台销售火热,北京大兴生产基地还曾一度断货。商家还会组织消费者以“探本寻源”的系列活动走进“宏福柿”栽培大棚,一些院校为了让学生近距离了解现代农业技术,还在宏福农业建立起实践基地,增强学生对设施农业的学习与了解。
黄福水坦言,“最开始发展现代农业时,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现代设施农业,起点很高,他们从生产设备建设,生产工艺流程,温度湿度控制,水肥配比都严格按照欧盟标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没想到的是,当植株刚进入培养基时,却遇到了重大技术危机。
在发展现代农业之初,他们高薪聘请了荷兰技术专家进行指导,招聘了一批农业院校的优秀人才。一次,由于没能满足一位荷兰专家索要高额“技术咨询费”的要求,这位专家突然关掉电脑,切断温室系统径自回国,刚刚送入培养基上的几十万植株“漆黑一片”,温室面临毁于一旦的危险,但这样的危机面前,黄福水和他的团队经受住了考验,企业的技术团队紧急加班,用3个小时解决了电脑系统难题,启动了锅炉设备,使得温室运转正常,宏福农业大棚第一茬番茄得以安全坐果并获得了丰收。
通过在大兴农业产业园的探索实践,宏福农业掌握了欧盟农业的核心技术。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了自己的专家带头人,控制住了生产成本,生产销售逐步进入了良性循环。
“四季番茄小镇”助农脱贫增收
黄福水说,助力脱贫攻坚是一名中国企业家应有的境界和担当,他很愿意承担起这样一份社会责任。2017年,为落实精准扶贫,黄福水与国家级贫困县林甸县合作,通过建设大庆宏福现代高科技农业产业园,为林甸县脱贫提供产业扶持。这个项目坐落于盐碱地,在农业产业园的温室里没有一粒土,全靠营养液精准灌溉,可节能40%、节水80%,二氧化碳零排放,实现了无菌生产。平均每平方米定植3.75棵秧苗,每棵能长到十几米高,每棵最少结37串果。每年可连续采摘10个月,平均算下来,每平方米可产出27.75公斤,一栋温室年总产2700多吨,是我国最高单产的近2倍,是传统栽培单产的3到4倍。
为了满足全方位、全季度的市场供应,黄福水在大兴、大庆两地17万平方米产业园的基础上又建设了12.5万平方米温室,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四季番茄小镇”。这个集生产、观光、研发、培训、物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体,为大庆乃至黑龙江省农业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番茄小镇”所在地是长青林场东方红村。在与东方红驻村工作队多次沟通后,宏福集团与驻村工作队签订了“脱贫帮扶合作备忘录”,携手推进“扶贫车间”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用工比例,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当地村民到企业打工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交通不便,为了方便村民到“番茄小镇”上下班,当地也非常“给力”地调整安排了一条宏福集团企业用工专用公交线路, 每天早晚各发一班车,接送东方红村村民上下班。东方红村村民赵成超家中有老人,无法外出打工,她成为宏福的产业工人后,不仅初步解决了生活问题,还能有时间照顾老人孩子,可谓“一举两得”。她说,“出去打工放心不下老人,不出去没有生活来源,这下可好了,不耽误家里的活计,不耽误照顾老人,一年下来有3万多元收入。”
马宝珍是林甸县四季青镇东方红村六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7月,大庆宏福现代高科技农业产业园“破格”录用了马宝珍,而这一年她已是49岁。这个超龄员工当上了车间的包装工,她开心地说:“我在家门口找到了稳定工作,从农民变成了‘上班族’”。
很多像马宝珍这样的林甸县贫困户,在大庆宏福农业和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放下锄头当工人,在家门口挣工资”。宏福集团还为他们安排了员工素质、技能提升等系列培训,让他们真真正正可以通过努力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黄福水和“番茄小镇”也受到了当地村民的一致称赞和认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其实,黄福水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这一年来,就遇到了林甸的极寒、极热、特大风暴等极端天气,在极端天气影响下,生产成本高出了很多。但黄福水自豪地说,“无论我们再难,‘番茄小镇’的商超供货链条没有断、销售渠道没有断,因为我们打通了很多重要的销售渠道,在‘渠道为王’的时代,相信我们未来能有更好的发展,我对未来很有信心!”黄福水也表示,随着林甸项目建设用工量的增大,用工还将进一步向贫困户倾斜。
强化“产业融合”拓宽扶贫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
将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在北京大兴、大庆林甸后,黄福水在考察京蒙对口帮扶合作时,发现了一块新的“宝地”——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右前旗。
北京和内蒙古对口帮扶合作历经二十多年。乌兰察布市是京蒙对口帮扶的重点。察右前旗是北京市大兴区的定点扶贫旗县,北京宏福农业是大兴区的重点现代农业项目。黄福水在察右前旗认真考察后,以企业家的敏锐,感到这里的交通区位、气候条件、能源优势都非常适合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这让他激动、兴奋了好几天,马上决定在这里打造一座新的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
2020年9月,乌兰察布·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察右前旗正式开工建设。察右前旗的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季番茄小镇”建成后,将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而黄福水的“雄心壮志”却不止于此,他还计划借助于产业园推动当地现代农业、文旅、养老、新能源、大数据等领域发展融合。“这个项目特别好的一点是,可以利用天皮山工业园区余热余气,实现了工业废气循环利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实现了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黄福水介绍,乌兰察布·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将以智能温室设施农业为核心,打造服务首都的“中央厨房”及安全果蔬食品供应保障基地。产业园将在5年内分3期建设,预计一期建成后年总产可达1.2万吨。全部建成后,每年生产生鲜果蔬3.9万吨,年产值可达12亿元,吸引游客10万人次,接待养老1万人次。
黄福水说,他会继续拓展产业链条,打造从农产品种植、加工到旅游观光、康养等三产融合的智慧农业科技小镇。包含农业、康养、文旅等各个产业的乌兰察布宏福农业产业园项目需要大量劳动力。预计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其他衍生产业能够解决就业岗位6000余个,特别是能够带动约3000个贫困户实现就业。他坚信,做好产业融合,定能让这条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阔。
扶智又扶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黄福水也在很早就认识到,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志智双扶”。
除了产业扶贫外,早在2003年,黄福水就已开始投身教育扶贫。为支持和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他在考察了河北省阜平县的教育情况,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投资180万元在河北阜平县光城村兴建宏福希望小学,建设了2层教学楼,配备了新桌椅并改造了教师宿舍,还为电脑室配备了电脑,期望通过资助教育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以支持教育为途径帮助落后地区铲除“穷根”。
在黄福水的带动下,先发展起来的郑各庄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带动贫困地区的兄弟村庄发展致富,在利用资源互补优势与贫穷地区开展产业扶贫的同时,更传递了郑各庄村多年来积累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好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理念,帮助贫困地区的兄弟村庄树立起脱贫的决心和信心。
依靠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脱贫致富的郑各庄村,同百年红色古村长治县西火镇西村友好结对,对其提供智力支持和项目帮助,为百年红色古村的二次辉煌而努力;在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组织的“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中,先后与西藏巴嘎雪村、四川迴龙村、河北阳原县等签署互助帮扶协议,实施对口产业扶贫,同时,安置了多名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到郑各庄挂职学习,期望将郑各庄经验在全国各地进行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