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10期 > 聚焦两个“关键小事”

街道乡镇生活垃圾分类特色扫描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新版生活垃圾分类条例实施以来,按照“以首善标准推进垃圾分类”的要求,全市掀起了以“宣贯条例、垃圾分类、努力构建生态文明新时尚”为主题的新热潮。为了推动“落地落事落责”,切实保障法规有效实施,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入调研、周密部署、上下联动,聚焦“身边路边周边”,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反馈督办、组织多轮检查、实施滚动推进,形成了检查整改落实的工作闭环。各区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枢纽作用,指导乡镇人大和人大街工委开展联动,督促本区政府改进工作。街道乡镇坚持党建引领、系统思维、科学谋划、循序渐进,以实际行动为社区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东城区

  打造花园式桶站样板“枣花小栈”

  东花市街道一是坚持流程为先,持续完善运行体系。畅通运行流程,形成“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管控链条。优化桶站设置,通过桶站隐身、设施改造、绿化美化等,打造出花园式桶站样板“枣花小栈”。二是坚持激励为要,找准行为助推因素。推进正向激励,每月评出各社区“最棒分类楼门”和“最快进步楼门”,激发居民的集体荣誉感。实施反向激励,尝试“以劳代罚”的柔性执法手段。三是坚持动员为本,有效凝聚工作合力。强化组织动员,制定街道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加大调度频次。开展社会动员,将垃圾分类理念嵌入商场、菜站、水果店等前端消费场景,引导居民绿色消费、后端分类。

  西城区

  “红色先锋”引领“绿色事业”

  陶然亭街道一是让“红色服务”亮起来。街道垃圾分类“红色宣讲团”的党员志愿者通过上门入户指导、路边分类引导、线上直播课堂等形式开展宣传,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让“红色细胞”活起来。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作为基层“红色细胞”,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工作经验。10个社区以“小网格”推进“大分类”。“垃圾分类”行动支部通过“党员+小组长”“党员+志愿者”“党员+ 网格员”等形式做到宣传普及、组织推进、践行示范、监督劝导“四个到位”。三是让“红色队伍”动起来。街道社区各级党组织将垃圾分类与主题党日活动有机结合,通过观看教育片、发起倡议等活动,发挥党组织“红色队伍”引领示范作用。

  朝阳区

  “一办八组”工作模式强化部署

  金盏乡一是坚持强化部署,全乡统筹一盘棋。成立了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执法工作组、宣传舆情工作组等,形成“一办八组”工作模式,开展相关工作。二是坚持党建引领,两级组织同落实。通过党群共建工作机制、领导联系点等,充分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团员参与垃圾分类。三是坚持氛围营造,三类宣传齐动员。线下活动,发放倡议书、工作指南等材料8万余份。线上培训,通过“云”课堂等普及分类知识。媒体宣传,利用《金盏乡情》报等及时发布专题信息。四是监察督导,重点环节严把关。成立专项监督工作组,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紧盯问题环节,落实“下沉”监督;畅通沟通机制,及时纠偏反馈。

  海淀区

  “全民皆兵”式动员引领分类

  北太平庄街道一是通过“全民皆兵”式动员,让力量充实起来。金晖远洋社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动21家底商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二是通过“广而告之”式宣传,让知识普及起来。利用海报、电子显示屏、电梯宣传终端等载体,反复推广垃圾分类知识。建立垃圾分类公众号,推广“分小萌”小程序等,及时发布工作信息。三是通过“翻箱倒柜”式检查,让分类习惯起来。采取领导包片、科室包社区的方式,将督促指导工作包片到人。紧抓“关键点”,对设桶、看桶、运桶三个关键环节进行检查规范。四是通过“恩威并施”式管理,让效果明显起来。对志愿者实施积分奖励,将桶站值守时间换算为积分,可兑换物质奖品。

  丰台区

  文化墙变“废”为宝

  南苑乡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群团联动。各单位党组织把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主题党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之中,团组织积极组织回社区报到团员参加“看桶”“守桶”“护桶”等志愿服务活动。二是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水平。“一长四员”与科技手段有机结合,既能引导公众尽早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又为不按规定投放垃圾等不文明行为牢筑一道防线。三是加强联勤联动,及时解决诉求。工作专班每周调度,定期组织社区办等与各社区、村、物业公司主管领导召开座谈会。四是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宣传实效。在大红门锦苑社区垃圾分拣中心附近,可以看到长度约50米的以“党建引领垃圾分类”为主题的文化墙,变墙壁之“废”为精神文明之宝,秀出了正能量,引领了新风尚。

  石景山区

  老街坊共管“自家事”

  鲁谷街道组建“垃圾分类宣传指导队”促进垃圾分类。一是自愿上岗,共管“自家事”。由各社区的志愿者、老街坊、党员自愿报名组成垃圾分类宣传指导队,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优势,在社区党委、居委会的带领下,“同住一个院,共爱一个家”,共同管好自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二是统一标识,亮出“身份牌”。自8月起,每日7—9时、18—20时,垃圾分类宣传指导队员统一佩戴标识、固化值守地点,一人一站,做好垃圾桶站值守工作。三是现场教学,分类“手把手”。针对部分垃圾分类意识相对薄弱的居民,及时喊停错误的垃圾投放行为,现场讲解、亲自示范,手把手教分类,逐步养成居民主动分类、正确投放的行为自觉。

  门头沟区

  “因人施策”做细分类

  妙峰山镇坚持“因人施策”把垃圾分类做实做细。党员干部实施“带头监督制”,成立垃圾分类巡回监督小组,不定期巡查各科室垃圾分类并进行情况通报,同时为28个基层党组织、900余名党员制作发放“垃圾分类,我带头我参与我监督”倡议书。青年少年盘活“家庭共建制”,启动“爱妙峰山、创文明城”主题活动之“文明你我他,垃圾分类靠大家”作品手绘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成员齐参与,引领垃圾分类新时尚。群众百姓推行“奖励兑换制”,樱桃沟等村实施垃圾分类积分管理制,通过日常检查考核打分,定期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方式,调动广大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房山区

  “嘉北十姐妹”带出一支服务队

  在长阳镇嘉州水郡北区社区,有一支特别的志愿者队伍,队内成员都是女性志愿者,人称“嘉北十姐妹”。自社区实行垃圾分类以后,“嘉北十姐妹”的队员们主动报名成为“守桶人”,每天晚上6点到8点,她们都会来到社区中的各个垃圾投放点位,引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向居民科普分类知识。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不断推进,社区在“十姐妹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成立了“绿聚人志愿服务队”,以垃圾分类、绿色环保号召居民,大家在健康文明生活中“团聚”。队伍专门负责垃圾分类等环保活动,营造全民分类的良好氛围。

  通州区

  “爱分类主妇联盟”在行动

  马驹桥镇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发挥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及家长学校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动员广大妇女和儿童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点滴做起,开展“爱分类主妇联盟”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宏仁社区和香雪兰溪社区分别开展垃圾分类趣味活动,“爱分类主妇联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们通过各类互动小游戏,以小朋友带动全家的方式,督促家长、老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活动通过参加“分类靶子”“垃圾分类脑力训练营”“团结就是力量”“垃圾分类T台秀”等趣味活动学习垃圾分类。

  顺义区

  垃圾也可以“望、闻、问、切”

  双丰街道“望、闻、问、切”多措并举,提升垃圾分类工作实效。“望”:街道主要党政领导通过实地巡查,了解并指导各社区垃圾分类工作。2天一轮巡查,15个社区循环全覆盖。“闻”:深入群众,倾听居民真实声音,了解社区垃圾分类难点问题。召开居民议事厅会议,聆听居民心声。“问”:垃圾分类工作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切”:通过研究分析定措施,“对症下药”确保社区垃圾分类难题得到实际解决。

  昌平区

  专项监督紧盯垃圾分出率

  小汤山镇为更好地落实垃圾分类工作,对垃圾分类进行了专项监督。一是纪委与镇环卫中心每日对接,紧盯垃圾分出率,要求各村(社区)不断提高各类垃圾的分出率。二是深入村(社区),开展专项检查,主要从垃圾分类宣传标识设置、垃圾桶配备情况、村两委的带头模范作用等几个方面开展大检查。三是针对落后的村(社区),进行及时督促,通过与其分析原因,找差距、找不足的方式,督促其要想办法、立即整改、迎头赶上。

  大兴区

  全面实现分类垃圾二次分拣

  采育镇一是强化设施配置。通过对42个行政村走访摸底,对全镇统筹协调“撤箱换桶”、配备垃圾车等工作,确保做到全覆盖、底数清。二是强化分运收集。整合分拣员、志愿者、保洁员等多方力量,完善“一户两桶、上门收集、分类运送”的收运模式,依托分拣房,全面实现分类垃圾二次分拣。三是强化执法力度。城管、食药等部门联合执法,对重点、难点企业单位加大监管力度,结合“回头看”对整改落实情况再检查,实现垃圾分类监管常态化。

  平谷区

  “五式”按下分类“快进键”

  滨河街道探索形成了“社会化+社区服务”垃圾分类管理新模式。一是“多维度式”掀起垃圾分类宣传热潮,各社区垃圾分类宣传突出“抓早抓小”,多角度、全覆盖、高密度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二是“全方位式”推动知识能力普及提升,针对街道社区干部、垃圾分类指导员、餐饮负责人等不同人群,分批次组织开展了培训活动。三是“值守式”培养源头分类良好习惯,劝导居民精准分类投放,严把分类源头,全面提高垃圾投放准确率。四是“优化式”提升基础设施人性服务,以减量化为目标,以方便群众投放为原则,发挥群众自治。五是“交叉监督式”督促居民、党员干部、指导员、物业公司和环卫集团“五方责任”落实。

  怀柔区

  民俗接待村也可以是分类示范村

  雁栖镇通过打造垃圾分类示范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官地村是有名的民俗接待村,村里民俗户、度假村多,垃圾分类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选派了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党员为垃圾分类监督员,每天不定时进行巡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名垃圾分类员、2名保洁员每天早、中、晚上门收取垃圾,民俗接待户可随时联系保洁员上门清理垃圾。结合本村实际,设立了垃圾分类奖惩制度,对垃圾分类员、保洁员,出现分类不彻底、桶身不干净等问题,发现一次扣10元钱。

  密云区

  “红黄白榜”督促居民分类

  果园街道的很多小区都有一张颜色泾渭分明的“红黄白榜”,红榜上的照片激励着每一位认真做好垃圾分类的居民,黄榜上的照片鼓励着主动分类但仍需努力的居民,而白榜上的照片则是勉励着未按照要求进行分类的居民。进榜只是暂时的,社区会根据垃圾分类指导员和监督员对居民日常垃圾分类和投放工作的观察与评选,每周对榜单进行一次更新。想要蝉联红榜,必须将垃圾分类工作长效化落实,一旦松懈,就会被请出红榜。同样黄榜和白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克服了现存的问题,有效开展垃圾分类,也有很大可能进入红榜,成为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标杆。

  延庆区

  三级网格员+“姐妹互助”队

  刘斌堡乡充分利用全乡三级网格员队伍和“姐妹互助”志愿指导队。三级网格员队伍主要由各村党支部书记、两委成员以及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党支部书记为一级网格长,负责全村垃圾分类工作,“两委”成员为二级网格长,党员和村民代表为三级网格长,三级网格长按片划分,每人包4—8户。“姐妹互助”志愿指导队则由各村妇女主任和志愿者组成。针对刘斌堡乡500余名空巢老人以及五保户、低保户“姐妹互助”志愿指导队包户到人,做到“人盯户、一对一”手把手教学,并帮助他们进行正确分类。

  结语:

  垃圾分类作为一项社会性、长期性且具有反复性特征的系统工程,涉及广大群众思想观念上的认同和生活习惯上的转变。对基层来说,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既是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又是升级垃圾处理系统的重要牵引,更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在近半年的实践中,街道乡镇交出了让人满意的答卷。

  体制机制在逐步完善。东花市街道“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管控链条,陶然亭街道“党员+小组长”“党员+志愿者”“党员+网格员”的“党员+”式“小网格”,金盏乡“一办八组”的工作模式,妙峰山镇“因人施策”的落细落实,双丰街道“望、闻、问、切”的综合施策等都在分类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成熟。

  方式方法在不断创新。每月社区“最棒分类楼门”和“最快进步楼门”的评比,变墙壁之“废”为精神文明之宝的“党建引领垃圾分类”主题文化墙,依托分拣房全面实现分类垃圾的二次分拣,对垃圾分类员、保洁员进行奖励惩罚等都为其他街道乡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板。

  社区群众得到广泛发动。鲁谷街道“共管自家事”的垃圾分类宣传指导队,长阳镇的“嘉北十姐妹”,马驹桥镇的“爱分类主妇联盟”,刘斌堡乡的三级网格员和“姐妹互助”指导队都是社区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垃圾分类的生动实践。

  监督检查成效愈加明显。领导包片、科室包社区的“包片”式监督,紧盯垃圾分出率、督促落后村的专项监督,督促居民、党员干部等落实各自责任的“交叉”式监督,采用“红黄白”三种颜色进行的“上榜”监督都取得了实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