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协助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议案办理暨相关专项工作情况的报告,市人大农村委员会成立议案专项工作调研组,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从4月14日至8月20日,邀请部分市、区、乡镇人大代表,深入13个涉农区40余个点位开展实地调研;委托生态涵养区人大常委会同步开展调研。调研组聚焦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走村入户,广泛听取了村两委、涉农企业和农民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考察点状供地,促进产业振兴
点状供地与传统供地不同,它更具灵活性,进行点状规划、点状报批、点状供地,用于解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问题。在门头沟区,调研组实地了解点状供地规划实施、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规划、集体建设用地审批等工作情况汇报,对门头沟区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绿色发展、规划先行,落实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多规合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调研组建议,重点围绕完善补偿机制、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动落实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等问题,以点状供地为抓手,创造性实施多规合一。用政策手段引导乡村产业发展,促进生态涵养区农民致富增收。立足城市功能定位,结合区位优势,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乡村产业要由区统筹,充分发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积极性,通过点状供地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聚焦绿色发展,倾听生态涵养区发展需求
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8%。调研组对生态涵养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开展实地调研。
在平谷区,调研组就生态涵养区利用生态资源带动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和点状供地等情况,先后察看了刘家店镇国桃基地、马昌营镇诺亚有机农场、东高村镇新希望智能化养猪场、镇罗营镇五里庙村,详细了解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以及疫情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调研组建议,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等理念和原则。在工作中加强对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考核考评、土地用途管制、点状供地、人才支撑等方面研究,切实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难点问题。
在延庆区,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八达岭镇里炮村险村险户搬迁安置、发展园艺产业绿色富民情况,石峡村利用闲置农宅发展特色民宿情况,康庄镇北菜园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机蔬菜种植和生物防治技术情况,永宁镇双时助农专业合作社花卉产业发展情况,旧县镇绿富隆基地有机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情况,刘斌堡乡姚官岭村民宿运营管理情况。调研组建议,认真总结提炼延庆区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生动实践,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尽快研究出台设施农业用地政策,规范相关工作流程,保障设施农业依法依规建设。
在密云区,调研组先后实地察看了不老屯镇黄土坎村百年梨园、北香峪村木耳种植合作社,高岭镇石匣村甘薯种植、存贮基地,河南寨镇套里村蔬菜园区、密农人家,巨各庄镇蔡家洼村玫瑰情园,穆家峪镇极星农业园,详细了解了都市现代农业、村集体经济和电商企业发展、新冠疫情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等情况。调研组建议,牢固树立“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理念,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统一、相协调、相促进,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加强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科学统筹和宏观指导,编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指导目录。
在房山区,调研组实地察看青龙湖镇生态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规划情况,城关街道乡村产业发展情况,周口店镇黄山店村红色文化旅游和利用闲置农宅发展高端民宿情况。调研组建议,注重农业生产、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文化创意、景观建设与休闲娱乐相结合,处理好农与非农的关系,通过农业要素与非农要素的结合提升农业品质, 促进城乡融合。通过创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方式,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把涉农二、三产业尽可能留在农村,把就业岗位、增值收益尽可能留给农民。
在怀柔区,调研组实地察看了九渡河镇药材基地、位于水库保护区内的桥梓镇北宅村污水处理厂、口头村古槐树巷改造后的美丽乡村、西湾子村森岚逸墅西湾民宿、西湾子地块新一轮百万亩造林、怀北镇河防口村红肖梨产业基地。调研组建议,坚持“村地区管”“农地农用”的原则和导向,严格落实总规和分区规划,推动“多规合一”有效落地。探索点状供地模式,从建设用地指标向农业配比和放宽农用地使用范围两端供给保障。从管理体制、资金投入、产业用地、点状供地等方面研究差异化政策制度,切实推动生态涵养区高质量发展。
在昌平区,调研组实地察看了先正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万德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祥云兴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昌辛恒丰农业园、北京园霖昌顺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昌平区种子管理站、北京圣泉农业专业合作社。调研组建议,加大农民培训力度,从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引导和扶持,重点构建包括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相互衔接、有机联系的制度体系。充分借鉴国内已有的经验和模式,在总结本市点状供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破解“农地农用”“农地能用”和支持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之间的瓶颈和矛盾。
直面问题短板,听取涉农企业意见建议
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困难,调研组赴朝阳、大兴区、通州区、密云区开展调研,与涉农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疫情对乡村产业的影响情况。
在朝阳区,北京北菜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指出,无论是高效设施农业还是低端春秋棚,建设、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成本都较高,政府资金支持不足,社会资本投入缺乏积极性。用于种植有机蔬菜的夯土墙温室棚利润率仅10.5%。调研组建议,研究蔬菜专项扶持资金等措施,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设施农业的积极性。研究设施农业补贴和惩戒措施,通过设施建设升级改造补贴、贷款贴息、肥料补贴、植保补贴、研发补贴等措施,补贴具体环节,避免“大水漫灌”式补贴,帮助涉农企业克服资金困难。
在大兴区、房山区、密云区调研中,北京四季阳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反映,一些基本农资因为没有储藏空间而经常短缺,在疫情期间表现更为突出,包括夹子、雪盘等用具没有库存,买不到,影响生产。泽普联合科技有限公司反映,农业生产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成本较高,为了节约成本,会尽可能使用农机,但是农机没有存放场所,长期暴露在室外, 损毁严重。北京密农人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反映,疫情后复工复产后及时开放了室外100亩地的农事体验园区,土地性质属于永久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但是由于没有农具存放仓库、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体验园区始终未发展起来。调研组建议,结合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尽快研究出台本市设施农业用地政策,规范相关工作流程,保障设施农业依法依规建设。研究制定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专项政策,明确点状供地的范围、标准和实施路径。
在通州区,调研组实地察看了中农富通科技园、宋庄镇金宏帝怡园农业项目、于家务回族乡瓜兴园(东区)农业项目设施农业和点状供地情况。相关企业介绍,本市现存设施农业以2008-2012年建设的普通设施农业为主,利用率较低,科技创新应用程度不高,使用年限太长,棚矮、墙体保温差,大部分已处于变形、开裂或坍塌状态,存在安全隐患,用材、技术、设计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当前节能、智能的需要。另外,部分园区反映,在完成“大棚房”整改后,观光、科普、体验功能因服务设施缺乏而无法实现。调研组建议,引导和鼓励通过利用闲置设施,增加蔬菜播种面积。加快推广高效设施农业,发展高品质农产品。研究并推广植物工厂等,实现技术突破和生产方式创新,探索农业产业的工业化转变和农业生产的工厂化转变。依法依规管理休闲观光度假场所、农业园区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设施,合理增加配套服务功能,满足实际需求。
发挥联动作用,邀请区乡人大代表建言献策
为做好议案督办工作,全面了解重点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更好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调研组委托生态涵养区人大常委会同步开展调研,并征求部分区、乡镇人大代表意见。
大兴区人大代表关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缺乏实施路径、缺乏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评定标准、乡村产业发展土地成本高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规划引领,落实预留城乡建设用地不超过5%的指标。研究制定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完善实施路径。加强联合监管,确定属地责任,防止变相使用土地。丰台区人大代表在座谈会上建议,结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过于分散,不利于建设跨村域、规模化产业集聚等问题,加强“村地区管”落实,实现集体建设用地的统筹使用,推进产业升级和高品质产业项目引进。
围绕如何高质量编制“十四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房山区人大代表建议,围绕乡村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雁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通过发展智慧农业,打造一批设施建设标准化、种植过程生态化、管理操作智能化的现代科技农业企业。
顺义区人大代表聚焦农业资源不足、产业融合需提升、信息化建设需加强等问题,建议补齐农业绿色发展短板和弱项,调动农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打造产业融合载体。培育农业创新主体、加强农业信息化支撑、发展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着力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
门头沟区人大代表建议,认真研究精品农业规模小、农业“调转节”发展任务重、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需加强等问题,围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消费,推动农业向抓质量、抓特色、抓品牌发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沟域经济建设,把乡村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推动农业、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入融合。平谷区人大代表重视对农业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农业向生态化高端化转型难度较大、支持政策相对缺乏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困难等问题,建议把农业产业化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农科创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和种业园区建设。通过农户补贴、项目扶持、落实用地优惠政策、强化金融信贷支持等方式,鼓励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