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关于北京市2019年市级决算草案等报告,批准了2019年市级决算。
有15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对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发表了意见。委员和代表们认为,2020年上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迎难而上、直面挑战,切实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好重大项目,着力扩大内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努力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的影响,培育壮大疫情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为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北京的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保持了较强的抗压韧劲和抗风险能力,社会秩序安全稳定,上半年计划执行工作扎实有效,成绩来之不易。大家对这四个报告表示同意,并对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委员和代表们在审议中同时指出,这次疫情对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一次全面体检,一些短板和问题凸出显现,需要予以重点关注和认真审视:高精尖产业缺少大项目落地,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要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有效支撑,发展后劲不足;全市建安投资下滑明显,政府投资应对疫情影响的引导带动作用不足;消费复苏较为缓慢,拉动消费缺乏有效的途径和举措;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复工难达产,企业生存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一些优质企业外迁,缺乏吸引企业留京的有效举措;营商环境还需持续优化,一些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落细;民生保障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社会公共服务和便民设施供给与市民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由正转负。
针对以上问题,委员和代表们提出,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和疫情影响要有充分的估计和清醒的认识,工作中要统筹好当前疫情应对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系,统筹好稳住经济发展与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关系,统筹好科学合理防控疫情与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系,并就下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审议意见:
帮扶企业、稳住就业,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盘。加强对重点行业、困难企业的精准帮扶,因需施策,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负担,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施差异化惠企政策,着力推动政策落地、落细、落实,更加关注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切身感受,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的作用,助力中小微企业渡过“疫情难关”。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开发更多公益性岗位,进一步稳就业、扩就业,缓解部分企业缺工、稳岗压力大和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政府投资安排要更加适度、精准、有效,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及时调整投资结构,保证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等领域政府投资重点项目的建设和投资进度。有效放宽民间投资领域,清除各种民间投资准入的隐形门槛,支持民营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积极顺应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习惯的转变趋势,培育壮大“互联网+”消费新模式,升级传统消费,大力支持服务业消费升级,优化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旅游等领域消费新供给,提升服务新品质,加快构建消费新生态体系。
抓住新机遇,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趋势,切实落实好《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新审视一产、二产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体布局,打造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对首都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快将适宜产业资源从中心城区向城市副中心、新城等区域转移,有序引导高端要素聚集,培育和发挥北京郊区发展的比较优势,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加快打通研发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路径,科学评价研发成果转化落地的可行性,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标要求,提高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率。完善《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配套政策,统筹推进政务服务和监督管理方面的机制和工作改革创新,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打造优化营商环境的“升级版”。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拓宽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途径。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等方面服务质量和供给能力。关注教育基础投入比例、教育人才引进、教育资源和生源择校等焦点问题,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线上与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衔接。进一步细化养老服务标准,加强政府和金融机构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合理配置养老机构的医疗资源,积极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前瞻性研究,统筹谋划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和可持续性研究,加强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赋予传统型经济新动能,关注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提升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加大改革力度,支持市区国企与央企总部及下属二三级企业抱团发展,鼓励市区国企参与央企混改,培育后劲财源,实现税收共享新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要增强北京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三地间的统一平台建设、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做好“十三五”规划收官,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在建设“四个中心”、做好“四个服务”的过程中实现北京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