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是监督法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专题询问是人大监督“一府一委两院”工作的一种经常方式。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改革难度大、存在问题多、社会关注度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议题,结合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执法检查和议案办理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让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代表与副市长、委办局“一把手”面对面,一问一答、追问跟答,同步进行网络直播,第一时间回应关切,推动问题解决,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刚刚闭幕的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常委会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和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对市政府和市高级人民法院开展了专题询问,又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机制更加健全,问的越发规范。前期准备更细致,以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为主的调研组针对今年疫情影响特殊情况,坚持工作程序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通过视频交流、小规模实地调研、暗访检查等方式,掌握营商环境的堵点和痛点,摸清企业的呼声和诉求,为专题询问做好充分准备。询问流程更精准,要询问的主要内容,询问前的准备步骤,询问中的问答规范,询问后的意见督办及信息公开等都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确保环环相扣,周密顺畅。现场组织更严谨,主持人掌控引导,现场气氛热烈而有序;询问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追问“辣味”十足;回答不避“家丑”,不背台词,直面短板,坦诚作答。
二是重点更加突出,问的直击要害。水深鱼悦,城强贾兴。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首善标准,念好服务这本经,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询问根据“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要求,直奔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市场环境方面,委员直指准入许可、要素获取、投融资、招投标等领域对民营企业存在的一些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政务服务方面,委员就市区政务办理中存在的标准不统一、要求不一致的问题发问,听取具体原因和后续举措;政策落地方面,委员针对部分政策、措施出台后企业找不到、看不懂、对不上、用不了,要求政府给出改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不回避问题,问的给劲有力。
三是成效更加明显,问出实际行动。专题询问犹如一场问政测试,目的并非把应询部门“考倒”,而是在测试中帮助指出问题、共同研究问题、督促解决问题。面对“人大之问”,回答者表态坚决,掷地有声,答出原因、答出对策、答出行动。不合理的准入限制将会统一整改,政务服务将试点“备查制”实现“零跑动”,新业态新模式探索“沙箱监管”,金融、数字贸易等四个领域将开放升级。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后续,市人大常委会将推动政府、法院等认真落实审议意见,逐一剖析问题,建立工作台账,任务化整改问题、清单化落实责任、项目化跟踪测评,以走在前列、勇当尖兵的标准进一步推进我市营商环境改革和服务业扩大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