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因驾车没有礼让过马路的行人,两次被“电子交警”抓了现形共扣了6分,使他从心灵深处记住了这条交规,从而养成了礼让的文明习惯。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当人们在接受某一种新生事物的过程中,如果有一股外力使劲推动,就会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付诸自觉自愿的行动。
在实施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推进垃圾强制分类的宣贯起步阶段,不妨像“电子交警”管制礼让斑马线那样,通过采取反向刺激的“倒逼”措施,解决好眼前普遍存在的不会分、不想分、不愿分问题,促使全社会和广大市民夯实自觉参与的根基,尽快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和规定,积极投身新的生活方式变革实践,养成按规分类、按规投放的文明习惯。
强化现场指导,解决“不会分”的问题。新修订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居民小区负责垃圾桶站值守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全员上岗、全天候执勤,忙得不亦乐乎。但由于垃圾桶站设置过密,导致既有指导员人手紧张,影响了分类指导效果。石景山区八角街道试行“撤桶并站”措施,既减轻了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压力,又提高了分类指导的效率,还改善了社区生活环境。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会给居民投放带来些不便,但可以增加桶站值守力量,延长上岗指导时间,让指导员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监督居民分类投放,手把手指导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帮助居民丢弃“不会分”的陋习,提高小区垃圾分类的正确投放率。
落实处罚规定,解决“不想分”的问题。这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修订时,作出了对居民不分类行为进行处罚的特别规定。条例实施以来,虽然执法部门已经从起初的教育提醒转入执法处罚,对饭店、农家乐等餐饮企业加大执法力度,并开具罚单警示。但目前还没有对居民个人的不分类行为进行教育提醒和执法检查,相比较餐饮单位而言,居住小区的垃圾分类,特别是厨余垃圾的分出和投放,还有居民分类习惯的养成,更需要法律手段的外部推力,来给居民增加一定的内在动力,通过感受执法处罚的刚性,摒弃“不想分”的懒惰心理,提升自觉分类的主动性。
多用媒体曝光,解决“不愿分”的问题。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前端、中端、末端三个环节。从以往实践看,中端运输和末端处理的效果,直接伤害了居民的分类积极性,导致参与热情普遍不高,分类成效始终不佳。可将垃圾分类行动纳入“吹哨报到”改革体系,发挥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以居民小区末端的分类效果,来检验各级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和组织力度,对一些小区存在的宣传普及不到位、桶站设置不合理、指导纠偏不及时、混投混装不禁止等现象多在媒体曝光,必要时对有关部门约谈诫勉,切实强化组织引领驱动,调动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养成自觉分类的好习惯,建设更加整洁干净的家园环境,增添更多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