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8期 > 聚焦两个“关键小事”

张晓旭:链条末端工作者眼中的垃圾分类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北京市实施新版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3个月有余,通过高位统筹推动、广泛宣传动员、出台管理办法、硬件补齐短板、建立管理台账、树立标杆典范、强化执法处罚等多种手段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从垃圾产生量的数据来看,垃圾减量的目标已经初显成效,这是我们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3个月来,基层干部主动作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例如我所在的顺义区石园街道五里仓社区,就形成了一道“五色马甲守桶人”的靓丽风景线。红色马甲:社区老党员小巷管家;粉色马甲:在职党员小巷管家;蓝色马甲:社区居民小巷管家;橘色马甲:在职团员小巷管家;绿色马甲:垃圾分类指导员。社区将小巷管家身份公示在桶站旁,建立全时“守桶”制度,这种做法提高了垃圾分类工作的覆盖面,起到了广泛动员群众的作用。

  3个月的实践有成绩,自然也有不足。这就需要我们直面短板,不避问题,以改革的精神调整和解决痛点堵点,完成垃圾治理方式的转型。

  一是做好垃圾分类前端、中端、后端匹配衔接,真正打通产业链。垃圾分类包括宣传、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利用6个环节,而且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都会出现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最近厨余垃圾分出量直线上升,但是后端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能力并没有大的提升,如果解决不好前后端衔接的问题,很可能会出现前端好不容易分出来的垃圾在后端又混在一起填埋或焚烧的现象。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合理布局规划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目前仍存在大件垃圾、再生资源交投点空间不足,有害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等问题。这就给我们的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把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和谋划,不能脱节,更不能畸轻畸重。我们的制度设计在更新优化的过渡期,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工艺技术的把控提升。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居民参与度。条例实施以来,北京市成立了市区两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指挥部,每天进行调度指挥,在工作推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部分基层镇街宣传氛围不足,一些区域很少见到值守分类指导员或是监督员,居民的参与度明显不高。各镇街应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坚持党建引领,统筹辖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业委会、物业等,形成合力。同时充分发挥党员作用,落实“双报到”机制,壮大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志愿者力量,到社区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值守等活动。

  垃圾分类是“逆习惯”的,要做到垃圾分类比较难,做到源头减量就更难,需要全社会长时间的努力,需要精细化管理。要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尽职,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这样才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