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日,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同时实施,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7月中旬开始,三级人大代表一万余人对“两条例”实施情况进行“身边路边周边”三边检查,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身边”检查。“两条例”实施三个多月来,不管是走访小区还是和居民闲谈,有一点让我触动最深,那就是广大居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配合、理解支持和诚挚期盼,很多居民都能从改善居住环境、养成良好习惯、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理解生活垃圾分类,这让我坚定了打赢垃圾分类这场人民战争的信心。
三个多月来,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有喜有忧。可喜的是,各社区都积极响应,宣传形式多样,采取措施有效,分类垃圾桶码放到位、分类指导员陆续上岗、业委会(物管会)作用凸显、厨余垃圾分出量稳步提高,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一是各街道和社区的工作进度及实施效果存在较大差距:有的街道管理有条不紊,从桶站设施到志愿服务都很到位;有的仅仅设置分类投放桶,无任何措施指导居民分类。二是混装混运情况依然存在,严重影响居民对这一项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分类指导员数量不足,且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下一阶段的工作:一是增强各区、街道之间的经验交流,互帮互学,共同进步。以建国门街道为例,共设置20个绿色生活驿站,覆盖全街道9个社区,每个驿站都有专人值守,投放垃圾可以兑换积分,厨余垃圾一天两次换桶运走,垃圾桶外非常干净,类似建国门街道这样的模式很值得在全市进行推广。二是增强厨余垃圾的转运能力,缩短处理时间,当下正值“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厨余垃圾如果长时间不处理,散发的气味让路过的居民和临近垃圾桶的住户很难接受。三是对混装混运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混装混运虽然较条例实施前减少了很多,但是在个别小区仍然存在,这很容易引起分类居民的负面情绪,一定要发现一批、教育一批、处罚一批。四是加强对分类指导员的培训,目前有不少指导员面对分类不合格现象不好意思劝、不敢劝、不会劝,于是分类指导员变成了二次分拣员,帮助指导员掌握劝导的方式和技巧很有必要。
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稳扎稳打,各社区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做法,实实在在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收到效果。垃圾分类有赖于每个人养成良好习惯,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需要常抓不懈。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一定会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带动自己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带动自己选区的居民,做好“垃圾分类”这个关键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