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战疫”之首都文化,小窥“中国为什么能”密码之一斑,能就转“危”为“机”、化被动为主动,感悟些许重塑文化之新生态新业态的要义。
疫情来袭,文旅全链“冰冻”
2020年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随着党中央听取疫情防控汇报、发出对防控工作的再部署、再动员号令,“战疫”陡升为“重中之重”。以人群聚集为特征、为基础的文化消费随疫情而“冬眠”,首都文化生产服务业成为新冠疫情重灾区。
包括17个庙会在内的4300多场春节假日文化活动取消,北京市5392场剧场演出叫停,260家电影院停业,183家博物馆闭馆,372个文化馆(站、室)和6457个社区(村)文化室关门。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今年前3个月全国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万场,票房损失超过20亿元。2019年一季度电影市场票房高达158亿元,而2020年一季度票房仅残存28亿元,说其遭遇酷寒急冻毫不夸张。图书发行业,中宣部印刷发行局调研组统计的1021家实体书店中,因疫情选择歇业的书店占比达90.7%(926 家),超99%的书店没有正常收入。
同样,旅游领域的春节业务也呈现断崖式滑落:北京接待游客总人数仅为146.6万人次,同比下降81.9%;全市旅游总收入10.8 亿元,同比下降86.8%;营业收入503.7万元,同比减少95.5%。加上节后迟迟不能恢复营运,一季度接待人数预计较上年同期减少4400万人次,同比下降70%左右。大文产调查中,北京近四成受访文化企业初估自身经济损失超百万元,超过四成企业预计2020年度营收将同比下降50%以上。中小微企业占比超90%的文化产业,有大批成员领略到了生存的艰难与危局。
被认为是文化“大年”的2020年惨遇困难,供应链特别是价值链整体停摆,所习惯市场的顿逝、所熟悉通路的中断,消费与供应双侧沦陷。人的生活工作方式,因疫情肆虐而全然扭曲、极大压缩。
聚集不再,全民“上线入云”
虚拟时空,战疫歌声嘹亮。上线入云,依然内容为王,强调主题强音、时代脉动,代表优秀传统文化、先进当代文化、民族主流文化的优秀作品纷纷亮相。
国家大剧院推出的《团结就是力量/为武汉加油》《致我的朋友们》等作品迅速上线,名为“春天在线”的首场音乐会线上播放量突破2400万次。北京京剧院的《战疫情》《中国脊梁——致钟南山》,北京演艺集团的配乐诗朗诵《你见过凌晨三点半的江城吗》、歌曲《逆行的背影》《武汉加油》,北京市文投集团的《心在一起》《心暖心等于世界》等歌曲组成抗疫节目系列,通过各种媒体广为传播。情景报告《严冬即将过去,春天就在眼前》、合唱《天使的身影》等反响也颇为不错。
直通联线,护佑人文“战疫”。与2003年SARS期间开通第一条心理援助热线仅有9位心理咨询服务专家的单薄迥异,2020年新冠疫情下的北京,主动为社会戴“心理口罩”、为关联人群穿“心理防护服”的文化自觉与队伍强大了许多。北京市陆续开通的20余条心理援助热线,是中国战疫文化一脉。它们用“隔离不隔爱”的物质精神双重保障,让人“不见面、零接触”却照样收获温情。北京师范大学1月24日即招募符合专业标准的咨询师近300人,27日早上6时便向全国紧急开通心理支持热线。北京市民最亲近、接触最多、效率最高的排忧解难电话当属12345市民服务热线。1月20日12时至3月20日12时的61天里,每天有600余名接线员聆听,总共接到涉及疫情的来电54.4万个。
权威在线,电视消费回升。首都文化“战疫”,令具有权威性的电视新闻类节目收视率大涨,并以优秀底蕴填充“宅家战疫”文化消费,使电视娱乐内容收视率摆脱颓势重发生机。国家广电总局节目收视大数据系统统计,全国地方卫视频道晚间新闻收视率全面大增。中国国际电视台长33分钟的英语新闻纪录片《武汉战疫纪》,作为首部回顾武汉“封城”月余真情实感的影像,2月底全网播出后,被美、英、法、意、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转播,十余天观看量过千万,海外超500万。北京卫视《老师请回答——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课》,《养生堂》每晚20分钟防疫知识特别节目,也在传递专业知识。爱奇艺在向湖北捐赠《破冰行动》《飞行少年》等优秀剧目播出权后,再实施限时免费播出《芳华》《龙猫》《千与千寻》《惊涛飓浪》等中外经典电影行动。
多彩入云,网红业态领航。疫情所逼,“面对面”化作“ 屏对屏”,距离社交,改变人们消费习惯,工作、生活、娱乐全面“上线”。由此,“云”成最火前缀:抽象有云办公、云会展、云赛事、云旅游、云体育,具象有云蹦迪、云赏花、云吃火锅,直至“云祭扫”…… 2020年初几乎一切行当都在尝试“云”:云卖车、云餐馆、云门店、云菜场、云超市,不胜枚举。故宫博物院的云游线路+“数字多宝阁”,可纵横现场、概详宝物。国家博物馆线上展厅的几十个主题数字展,能沉浸式徜徉名家与文物之林。鲁迅博物馆借5G技术进行网上直播,通过5个主题、10件一级文物及相关故事,展示文化魅力及相关研究成果。
“宅经济”和“云供销”令网红直播为旗、流量吸睛为链、产品及服务营销为果的流量变现模式主流化,建构起供需交集新业态。这些背后是云时代思维和工具、话语体系和表达方法,是孜孜以求的上线入云传播艺术化。
文化战疫,大国首都能量
伴随着武汉安、湖北定、全国形势向好,社会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但是目前尚处全球疫情大流行期,依赖“聚集”而生存的文化“硬”市场,如电影院、剧场等回归常态并不容易。总结首都“文化战疫”的要义与规律,加紧塑造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双型”发展新业态,具有现实与长远的积极意义。
“北京举措”心系苍生。北京市随令而行,众多举措中多有针对文化建设的细致关照。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以28条举措,瞄准聚合力、促精品、育动能、强支持、优服务等五个主题精准施策,切中“一级响应”期间广大文化企业之痛点、文化产业链供应链需要纾困帮扶之要点,为受“致暗”煎熬的文化生产力主体送去温暖。
市委宣传部下发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工作的紧急通知》,直面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特色、品牌(如获评的最美书店),针对受益对象最盼望的方面:强化资金支持,减轻当前压力;加强房租成本补贴,以缓心中隐忧;支持优质文化活动,激励特色化、精品化、专业化转型,以增执业信心。另外给予资金奖励,通过“投贷奖”等鼓励银行提供贷款、担保、发债、融资租赁,倡导产权单位对实体书店的房租减免。
北京首现《囧妈》等院线电影变网络发行的视听模式创新,引发争议的同时带来业界跟进。影视、综艺采取“云录制” 方式部分复工,优酷的《好好吃饭》《好好运动》和爱奇艺的“宅家云综”系列等,为人们展示各色有趣有益的抗疫生活,花式排解焦虑消解孤独。新冠疫情逼出来的运行链,成为文化行业一次素养成长补课、数字产业培训、本领升级机遇。大量文化产品在聚焦感人场景时,也在投射文化人与时代同心同行的奉献。
“北京平台”硬核加分。疫情全球猖獗,影响改变着世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截至2020年4月17日,疫情导致全球191个国家的15.8亿学生停课,占全部在校学生的91.3%,上线入云成了教育、文化、科技活动的普遍方式,中国成了全球最大规模信息化社会实验全景的代表。
中国教育系统在线教学行动、宣传文化系统上线入云现象的技术基础大多来自社会,往大说是靠近年来崛起的互联网产业,具体讲是在借力市场化的电商平台。平台经济及其枢纽效能的大迸发,新的社会分工和新的产业动能发力,令供需双侧能够隔空体验形式靓丽、载体方便的精彩内容。
疫情期间,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共享医疗物资信息资源,对接和匹配防护物资需求、统筹协调生产原材料和物流资源供给等方面,显现出对应急管理的支撑。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与京东、阿里、拼多多、微店、苏宁易购等5家电商的“涉疫跨平台联防联控”机制,对共享共用疫情期间因严重违法行为被清退的商户信息,联合防范不法商户的违法经营活动,发挥了打击、警示、震慑威力。
疫情期间,中央和国家相关部委、北京市宣传文化领域的大量主题内容和线上线下的文化战略,是通过字节跳动、优酷、美团、阿里、腾讯等电商的能量,借助京城知名的快手、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平台,走向广大受众。持“万物皆可卖,送万物到家”经营理念的美团,与北京市签定“实体书店+美团平台计划”协议,72家实体书店首批进驻美团平台,得以在专业团队值守专业环节的帮助下集体触网、规模入云。互联网平台经济新业态,塑造文化产业新形态、战疫宅家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