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0年 > 第4期 > 特别关注

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年度目标全面完成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本市2019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委员们认为,报告体现出市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环保法和市委要求,全力实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2019年行动计划》,完成了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年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首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空气质量状况持续向好。全市四项主要大气污染物均有改善,细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分别为42微克/立方米、68微克/立方米、37微克/立方米和4微克/立方米,均实现开展监测以来最低水平。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均浓度稳定达标并连续三年浓度达到个位数。优良天数增加至240天,占比65.8%。重污染天数减少到4天,同比减少11天。细颗粒物一级优的天数显著增多,达187天,占比首次超过50%。密云区、怀柔区细颗粒物年均浓度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状况不断改善。全市共监测主要河流99条段、湖泊22个、水库18座。多年监测数据表明,北京市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其中湖泊、水库水质较好,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河流水质逐年好转。2019年,地表水体监测断面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年均浓度分别为4.62毫克/升、0.57毫克/升,同比分别下降5.9%和41.8%。全市Ⅰ-Ⅲ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55.1%,Ⅳ类、Ⅴ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35.4%,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7.1个百分点和27.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河长占监测总长度的9.5%,与2015年相比减少35个百分点,水质改善明显。其中国家考核北京市的25个断面,水质优良断面比例稳定达到50%以上,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下降到10%以内,提前达到国家要求(北京市2020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不低于24%,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不高于28%)。密云水库等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地下水水质总体稳定。

  土壤、声、辐射及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稳定。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全市建成区的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3.7分贝和69.6分贝,质量基本稳定。空气、水体、土壤中的放射性水平与往年相比无明显变化。电磁环境质量状况良好。本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69.7,保持在“良”的等级。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在全市共同努力和区域协同减排下,2019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4%、3%和4.5%左右,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实现了年度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一是坚定不移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和部分分区规划落地实施,进一步减少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市绿心绿化工程有效实施。完成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年度目标,动态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卓有成效,违法建设拆除工作持续推进,千条背街小巷整治通过市级达标验收。完成了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计划,建成多处城市休闲公园、小微绿地、口袋公园和城市森林,使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得到提升。

  二是有效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了以“高排放车”为重点的移动源治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扬尘精细化治理水平,推进生产生活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应急减排管控体系更加完善,让北京的天变得更蓝。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力度,提高水环境治理强度,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使北京的水变得更清。持续开展土壤详查和农用地分类管理,多措并举预防土壤污染,强化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令北京的土变得更好。

  三是促进资源节约清洁利用。深入推进“节水优先”战略,严控用水总量,有效利用再生水,力争16个区全部实现节水型区创建。强化节能“三级双控”管理,推进“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实现煤炭消费总量削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温室气体减排。探索建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长效机制,实施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与存量的动态平衡。

  四是维护首都生态环境安全。有序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和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及绿色发展。印发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持续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印发加强危险废物处置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研究建立小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长效机制,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无废城市”试点建设。

  五是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立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制订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机构改革,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制度,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生态环境督察考核问责,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扎实推进第一轮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落实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纯电动出租车更新资金奖励政策、国三柴油车淘汰补助政策,实施跨界断面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调整优化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执行机制,签订本市环境污染责任险首张保单。严格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完成汽车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热力生产和供应等行业6000余家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严厉打击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违法行为,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2020年,北京市将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首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