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共有9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4位列席代表提出了意见建议。
大家认为,常委会督办工作方向把得稳、情况摸得透、问题看得准、意见提得实,有力发挥了监督作用。市政府议案办理工作注重高位推动,主要领导亲自抓,多次主持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有关工作,相关部门在议案办理过程中认真研究、充分吸纳人大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很多建议都被吸纳到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各项措施中。加大改革力度,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和任务分工,对人事薪酬、财政补助、绩效管理等重点工作深入研究,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引入倒逼机制,建立全市及16区急救呼叫满足率周报制度,每周在市政府《值班快报》通报,定期约谈排名靠后的区。在常委会和政府的合力推动下,本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明显改善,社会反响非常强烈,树立了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良好形象。
大家提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与市民的需求还有差距,与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安全运行的要求还有距离。市政府在下一步工作计划中,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抓紧细化完善实施方案,加强部门协同和财政保障,加快予以落实,推动议案办理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是坚持公益属性,完善服务网络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刘伟副主任指出,院前医疗急救是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必须坚持政府主办,坚决防止以赢利为目的,同时要对现行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进行科学评估,不断提高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和效率。闫傲霜副主任强调,在统一急救呼号和统一指挥调度以后,要持续深化120服务网络和北京急救中心的改革,提高指挥调度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要进一步完善监督考核制度,特别是做好群众服务满意度调查,多听取有急救经历的患者和家属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丛骆骆委员提出,政府报告明确提出了改革目标和具体措施,给出了创新设计,下一步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妨碍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落实,确保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公益属性。
二是按照首善标准,构建一流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刘玉芳委员提出,政府部门应以提高全市整体服务水平为目标,科学构建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组成的全链条急救服务网络,统筹中央、军队和市属的院内急救资源,提出切实可行的一体化改革方案,避免制度建设碎片化。张越委员建议,在急救站点规划建设中注重整合现有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站点。马林委员提出,要加强中心城区急救资源的统筹能力和保障力度,明确市、区政府相关责任,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安丽娟代表建议,着力解决管理模式不规范、不标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规范化、职业化服务的需要。要构建“120”“110”“122”“999”联动框架,不重复建设,不浪费资源。李远方代表建议,要统筹全市急救资源,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定期沟通协调机制。
三是抓住关键环节,推动院前院内医疗急救的有效衔接。王俊成委员、李远方代表提出,要着力破解急诊科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困境,加强医院急诊科室能力建设,同时发挥医联体的作用,完善医保政策、急诊收费的价格杠杆调控机制,缓解大医院急诊科室压力。陈永委员建议,加快急救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院前医疗急救、院内急诊、居民电子病历和健康管理档案等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同时,加快院前与院内实时沟通的平台建设,将急救关口前移,提高救治效率。
四是出台相关政策,实现急救与非急救分类服务监管。丛骆骆委员提出,现在北京老龄化问题突出,“非急救”市场需求巨大,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非急救转运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明确非急救转运准入条件、收费标准、设施配备、服务规范,尽快实现急救服务和非急救服务的剥离以及分业监管,打造非急救转运的北京模式。陈永委员提出,由于缺乏正规的非急救转运服务,非急救需求占用了紧缺的院前医疗急救资源,“黑救护”问题日益严重,影响社会秩序。政府要加快推进非急救转运工作,满足群众不同需求。
五是加强协同联动,确保各项改革任务顺利进行。刘玉芳委员提出,院前医疗急救是老百姓的生命线,每一刻、每一秒都不能停滞,政府需要充分考虑改革所触及的方方面面,确保全市急救工作运行平稳。希望代表们理解政府,希望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给政府充足的改革空间。马辛委员认为,政府的下一步工作计划有思路、有措施、有力度,但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大改革力度,切实推动每项工作。雷达代表提出,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提高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发展改革、财政、人力社保、卫生健康和红十字会等部门,需要16个区同步发力,建议政府在制定具体举措时,注重系统整合,并在抓落实上下功夫。韩克非代表建议,为了顺利实现2021年120接入和999转型的目标,完善工作方案,加强对群众意见建议的收集整理,强化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推动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