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本市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共有6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发表了意见建议。
大家指出,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对于树立首都国际化大都市良好形象,服务首都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做好2022年冬(残)奥会等大型国际活动筹办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标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要求,本市公共服务领域外语标识使用与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对外语标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宣传普及工作还不够到位,社会知晓度和参与度不高,外语标识滥用错用现象仍较为突出。二是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尚未健全完善。依法管理依据不足,还未完全纳入法治化轨道。三是工作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完善。设置标识和进行监管主体责任不够明确,对错误标识整改缺乏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四是服务机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化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意见建议如下。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力量普遍参与的良好氛围。王建中委员建议,每年组织一次集中宣传活动,比如组织国际化日、国际化周活动,营造提升北京的国际化氛围。陆杰华委员建议,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对正确使用公共外语标识的宣传教育,提升城市文明。
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外语标识规范程度。闫傲霜副主任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在全市范围建立国际化语言标准,重点对重要公共服务区域提刚性要求,对市民生活的区域可以提选择性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和程序,在刚性要求的设置标识区域,比如机场、火车站、医院、急救站、地铁,要进一步明确分工、负责方式、工作程序。陆杰华委员建议,重点关注机场、火车站、医院、金融机构等区域场所,设置更加标准的标识。
加大标识纠错、整改工作力度。闫傲霜副主任建议,高度关注技术应用的支撑作用,用好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效率,减少人力成本。郑吉春委员建议,用好网络大数据等新技术,强化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建立规范词汇大数据的平台,通过资源共享,让海量数据为各部门的外语标识使用和管理提供参考。实施外语标识网络备案制度,建立工作台账,提高工作精细化水平。赵丽君委员建议,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坚持源头防控和纠错,外事部门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对这项工作进行督查。
加强平台建设,提升专业便利化服务保障水平。郑吉春委员建议,发挥首都高校人才和智力优势,突出高校在提升外语标识与使用管理工作专业性和针对性方面的作用,探索将在京优秀的外教和留学生纳入专家顾问团队,对相关工作提供更加专业的支持。赵丽君委员建议,建立外语标识使用和管理方面的专家库,发挥他们专业的优势。陈子云委员建议,重视多语中心的发展,加大人员和资金支持力度,发挥多语中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全面指导、系统培训方面形成有效机制,推动建立京津冀一体化多语言服务联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