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19年 > 第12期 > 特别报道

议案督办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统筹规划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议案办理暨相关专项工作情况的报告,共有10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发表了意见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有力抓手。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农村私搭乱建、垃圾、污水等环境顽疾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明显好转,乡村宜居水平稳步提升。在审议中,大家也积极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建言献策,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长效管护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于充分发挥乡村规划的引领作用。马曙光委员建议,要坚持规划先行,加快科学编制村镇建设发展规划,统筹协调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着力解决规划对村庄历史文化、居民生活习惯关注不够,设计方案不能有效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等问题。王建中委员提出,要按照首善标准,扎实做好规划,在系统完善的全域规划指导下,分步推动落实具体工作,不因分步实施降低规划标准;要建好规划队伍,加大对乡村规划师队伍的投入、组织和培训力度。陆杰华委员建议,村庄规划要考虑乡村人口逐渐减少的特征,围绕人去规划。

  关于有效提升基础设施的建管水平。辛崇阳委员建议,对审计有问题的项目,在编制预算时要进行压缩。在项目建设上优先实现基本功能,避免造成浪费。马曙光委员建议,要细化专项行动计划对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推进时间表,明年就是计划完成的截止时间,各项任务的工作进展情况要给出具体说明。伍义林委员提出,乡村公交系统优化上要更精准,科学合理设置公交车站,推动绿色出行。

  关于着力强化乡村建设的保障机制。刘伟副主任认为,乡村振兴首先就是产业振兴,乡村如果没有产业支撑,完全靠市里补贴难以持续发展。现行市区镇村产业促进政策衔接不够,标准不一,要统一政策标准。盘活乡村最丰富的林田资源,发展具有首都特点、适合乡镇的产业,是首都农业发展破题的关键。吕和顺、陆杰华委员建议,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听取农民意见,与农民形成共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引领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与政府同心协力,把美丽乡村建设落实好。

  关于全面建设内外兼修的美丽乡村。首都涉农高校在乡村规划、产业发展、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环境环保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郑吉春委员建议,将校村共建,学校定点支援纳入日常工作机制,引导高校主动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将首都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村发展优势。鼓励高校师生到乡村挂职锻炼,服务基层,将美丽乡村打造成育才基地。王俊成委员认为,要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人的发展是最关键的,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特别关注对农民子弟生存能力、生活品位、生命价值的培养,促进代际接续提升。结合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促进村民转变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提升文明程度。陆杰华委员认为,要改变乡村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物轻人的现状,研究解决乡村空巢化、空心化、留守人员等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到了共建、共治、共享,农村建设一定是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如果乡村人居环境在社会治理上能解决人的问题,村民村貌将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此外,李申虹委员还对议案办理报告专题询问提出建议,专题询问是人大监督非常重要的方式,询问内容社会关注度高,同时又有网络直播,所以会前要加强沟通,相关人员真正重视起来,做好充分准备,使询问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增强监督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