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提升基层健康管理和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健康北京建设情况的报告,共有17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3位列席代表提出了意见建议。
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网络。周开让委员建议,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覆盖力度,将服务拓展到每个社区和乡村。陆杰华委员建议,市政府多关注欠发达地区、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给予支持和帮助。赵丽君委员建议,强化各区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责任倒逼机制,消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空白点。金树东委员建议,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典型经验的推广应用,真正满足农民的健康需求。黄强委员建议,持续关注、监督村卫生室建设出现“空白村”的问题,切实满足居民就近就医需求。
坚持质量优先,提高服务效能。丛骆骆委员建议,以解决百姓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式发展。赵丽君委员建议,将远程医疗等新手段用于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能力。马林、冯培委员建议,加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建立健全二、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密协作机制,压实大医院带动基层发展的责任。聂大华委员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明确服务范围,提高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能力,减少二、三级医院的就诊压力,逐步实现分级诊疗格局。辛崇阳委员建议,进一步丰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种类,减少居民不必要的转诊。
创新激励机制,强化人才驱动。马辛委员建议,一是给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宽松的激励政策,探索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的新模式;二是允许基层年度收入节余更大比例用于发放人员奖励,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三是按照服务居民规模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出台方案对编制外人员进行财政补贴;四是完善基层医务人员职称晋升标准,突出临床、健康管理、科普宣传等能力。王红委员建议,为满足乡村的医生需求,政策应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多渠道扩充适宜人才。陶庆华委员建议,建立大医院医务人员向基层的“柔性流动”机制,并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职业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卫爱民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订单式定向培养力度,培养留得住的乡村医生。张亚兰、韩如泉代表建议,政府加强检查监督,落实同工同酬、绩效考核等政策,切实提高基层医务人员薪酬待遇。
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陈永委员建议,实现医院之间健康数据共享,拓宽基层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让医生更好掌握居民健康指标的变化情况。丛骆骆委员建议,在市级层面建立起一体化的信息系统,解决各系统健康数据共享不畅、信息孤岛和碎片化等突出问题。马辛委员建议,尽快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解决全市各级医院信息孤岛问题。赵晓燕委员建议,明确报告中提到的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等举措的实施细则,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智能化水平,更好发挥信息惠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