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本市2018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环境报告),共有29位委员和列席代表发表了审议意见。
坚持完善环境报告制度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按照环境保护法规定,市人大常委会自2016年起,每年安排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不断落实和完善环境报告制度,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建立了与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提前了解我市环境目标完成情况,提出报告撰写的重点和要求。2月14日,市十五届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生态环境局汇报的《关于本市2018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稿)》,提出了修改意见,为环境报告把脉开方、提质扩容。3月13日,城建环保办组织常委会委员、城建环保委委员、市人大代表,就黑臭水体治理和土壤修复问题赴通州玉带河、东方化工厂进行实地调研,为常委会会议审议环境报告做好准备。
环境状况总体向好、稳中有进
报告充分介绍了2018年本市环境状况的总体情况。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1%;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6微克/立方米、42微克/立方米和78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25.0%、8.7%和7.1%。空气重污染日持续减少,全年空气重污染日15天,同比减少9天。优良天数进一步增加,PM2.5浓度为个位数的天数达31天,同比增加14天。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密云水库等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符合国家标准。地表水体监测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年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7.8%和62.6%。河流水质改善明显,重点湖库水质稳中向好,重点污染物浓度降幅显著。土壤环境质量整体优良。94.7%的土壤环境监测点检测值达到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全市建成区的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文53.7分贝和69.6分贝。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空气、水体、土壤中的放射性水平与往年相比无明显变化,均属正常环境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8.4,保持在“良”的等级。
2018年,本市加快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决打赢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着力实施资源节约和利用,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并在报告中以专篇回应了上一年度市人大常委会对环境报告的审议意见。2019年,全市将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环境报告审议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在认真听取报告后进行了分组审议,委员和代表们对2018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表示赞同,认为报告全面贯彻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示了北京市2018年的环保工作情况和生态环境改善程度,反映出市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工作力度大,成效突出。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面临一些瓶颈和挑战,根本上仍是人口、资源、环境的结构性矛盾,环境承载力有限,审议提出了以下意见和建议。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庞丽娟副主任强调,要进一步注重机制的建立,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要以观念更新带动源头治理,通过促进观念的变化,带动机制的变化,从而带动共治、精治的变化。陈子云、伍义林委员提出,要建立生态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其他政府部门行业负责、街乡属地自我管理的环保责任体制,执法部门要增加动态执法。张闽委员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第三方环境评价报告机制,形成对环境制度可持续性的评价机制。陈子云、王荣梅委员指出,要继续同津冀做好合作,加强京津冀的联防联控,注重三地污染防治协同推进,推进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
陈子云委员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加强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危废污染等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工作。李静委员强调,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中统筹生态涵养区分类管控的要求,重视公园生态的管控,启动
《北京市公园条例》的修订工作。辛崇阳委员建议,环保部门与相关部门要根据噪声防治法的要求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关于大气和水污染防治。闫傲霜副主任强调,要加强大货车进京远端治理,在外围或四环、五环入口前加强排查,多运用科技手段,对发现的移动源污染增加情况应及时提示,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马曙光、陈子云委员提出,应聚焦重型柴油车、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的监管,要有具体明确的措施,采取多部门联动的形式,有效抑制污染排放;在提升油品、车辆的品质以外,统筹好高速收费站点的设置,加大在立交桥匝道、环路交通的导流、清障、疏畅的力度,加快机动车流速,提升通行能力,以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伍义林、姜胜耀、邵林睿、陆杰华、刘振东、黄信阳、辛崇阳等委员建议,要在报告中增加一些具体分析,侧重综合治理的具体问题,减少空泛的内容;环保指标数据在应用时还应更加审慎、科学,要公布空气质量优、良标准制定的依据,特别是PM2.5对市民健康影响的情况,优良天数应该分别给出具体天数和比重,推动空气质量从“良”向“优”转变。张伯旭、邵林睿委员、马兵代表提出,要严管向河流排放污染物,加大对餐饮业污水排放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执法力度,推广建立便民洗车装置,减少水资源的使用量及水污染物的排放。陆杰华、刘振东委员建议,报告中增加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计划内容,公布2019年环境治理的目标、空气质量改善及水污染治理的量化指标,进一步明确今年工作方向。
关于垃圾分类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陈永、梁丽琪、张越、郭文杰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班宇侠建议,对建筑垃圾或建筑材料采取完全封闭的运输模式,加强道路遗撒的治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推动分类示范点、示范片垃圾分类规范化、标准化;将垃圾分类纳入街巷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在社区层面进行垃圾强制分类,再由环卫系统收集,解决垃圾分类收集的短板;完善垃圾分类的设施,对环卫清运和物业管理进行规范,加强个人行为规范引导;实现垃圾分类全流程管理,通过政策引导,培育专业化的垃圾回收分类企业;将垃圾回收网和废品回收网进行融合,培育品牌化的垃圾回收和资源利用专业机构。郝志兰、王红委员提出,要参考学习上海经验,通过共治破解垃圾治理难题,对违反分类投放的行为设定罚责,发挥倒逼机制作用,实行区域生活垃圾总量控制,采取源头减量措施,将垃圾分类纳入信用管理体系;学习建设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的好经验和做法,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处置的实时数据显示等功能。郑吉春、辛崇阳委员、贺克斌代表建议,要加大政府部门对高校实验室产生的危废处理力度,消除危险废物运输和堆放两个方面的安全隐患,在远离人口密集区的专业点进行管控和处置,慎重使用融雪剂等化学品,避免对水、土壤造成损害。
关于生态环境共治共享。刘云广秘书长、马曙光、冯培、郑吉春委员、马兵代表提出,生态环境局应多提出改善和治理环境质量评价的意见和政策,动员全社会共治;在共建共享的理念上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和主张,由粗放的大环境的生态环境治理,深入到中观、微观和更加人性化的生态环境治理;要动员全民参与,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让群众参与进来,加强环保知识的普及以及环保的宣传,在大中小学开展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教育。李静、冯培委员、齐清代表建议,加强技术攻关,将更多技术手段运用到环保工作,鼓励使用创新成果;在强调绿化工作“量”的同时,应重视绿化的“质”,加强绿化方面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减少企业环评时间周期,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更多的环保企业参与;提供政策上的激励和倡导,使更多的企业和市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