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19年 > 第4期 > 特别报道

老人们到底需要什么?——市人大常委会居家养老医养结合调研记实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养老问题,是千千万万家庭最牵挂的事情之一。“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总理的话语掷地有声。这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国家与社会的责任。

  北京市达成“9064”养老服务共识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2.5亿。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如何破解养老难题,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有效的养老服务?今年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新时期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出了新要求,“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对在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机构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支持、水电气热价格优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区应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从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现状来看,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户籍人口总数的25.4%,常住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6.9%,北京老龄化“焦虑感”陡然上升。如何解决“老何所依”问题,建立行之有效地“北京模式”?北京市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完善,目前已达成“9064”养老服务共识——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依法监督《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落实落地

  早在2015年,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就通过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条例执行四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全市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在今年5月召开的常委会会议上,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工作情况暨“持续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议案办理情况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委工作机构组建了居家养老医养结合调研组,与相关政府部门一起开展集中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闫傲霜、侯君舒带队,先后来到海淀、朝阳、通州、怀柔、东城等五个区,实地走访九地,涵盖老城区、城乡结合部、农村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护理站以及北京通养老卡数据服务中心等,充分了解养老机构和相关企业在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方面遇见的困惑。

  老年人最基本的需求——“食”与“医”

  在对老城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的调研中,调研小组还特别邀请了东城区景山街道吉祥里社区的五位高龄老人和一位半失能老人,面对面地了解老人到底需要什么。

  高季哲老人今年75岁,腿脚有些不便,精神倒是挺好。“我们老年人,只要是能动弹的,就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但就是这个做饭问题,是一套‘大活儿’。我和老伴儿也吃不了多少,但买菜、洗菜、做饭、刷碗,这是最累的家事儿。赶上雨雪,我们这腿脚不方便的就更不愿意出门买菜了。所以希望能在社区开辟小饭桌,解决三餐问题,哪怕先解决中午一餐呢,早、晚餐先让闺女照应着我们,我们也能省不少事儿。”在座的代表们纷纷点头,这么多场调研下来,代表们深知养老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助餐。

  “我们知道老人们的需要,前年就引入了老年餐车,广受好评”,景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扬也表示认同,“但是老城区都是平房,人口分散,没法形成规模也没法形成集约模式,参与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维持不下去,所以开了一年多就不再经营了。另一方面,社区的养老驿站面积太小,容纳的人数少,老人们觉得没伴儿,觉得孤独,渐渐的就不来了。下一步,不仅是吃饭问题,我们打算把按摩室、棋牌室、文化室都打通,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有规模的日间照料场地。”

  听到高扬的答复,高季哲老人眉头稍展,“看来以后不愁吃饭了,我也能省点事儿了,如果看病问题能解决就更好了”,她看了看身边坐着轮椅的老伴儿说,“我老伴儿现在这个状况,其实最需要家门口的社区卫生站,可是卫生站门前是台阶,轮椅上不去,如果大夫能来家里就好了。”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丛骆骆关切地说,“我们今天请您过来就是想聊聊,在家里不方便出门的老人们到底需要什么?医疗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咱们请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同志说说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一位年轻医生走了过来,居民们都认识她,亲切地招呼着“小满,你来啦”。她是吉祥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赵满,也是居民们的家庭医生。“我们家庭医生可以提供更换尿管、胃管、压疮护理、肌注、输液等上门服务,以缓解患者的病痛”,赵满介绍说,“但是家庭医生并不是私人医生,也并不是部分居民认为的打个电话就能上门看病和打针输液。私人医生背后有强大的设备和团队支持,而家庭医生单凭一己之力的判断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给大家举个例子:一位失能老人卧床多年,咳嗽咳痰2周,家属联系我上门诊疗,入户后我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心电图及物理查体,当时怀疑有坠积性肺炎的可能,这时候我不能光凭物理查体或者家属的要求就开药或是输液治疗,而是建议马上转诊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检查,以免造成病情贻误。各位叔叔阿姨,医疗安全事关生命安危,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谈到方便。”

  邵雪峰代表举手发言,“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该做适老化改造,台阶改缓坡,这样可以先解决老人们看病的问题!老城区的老社区在适老化改造方面应有整体化措施,比如救护车能不能进来,担架能不能下楼等等。”李新红老人拍着手说,“这样我们就在社区看病、开药了,多方便!如果社区卫生站的常见病药品的种类更多一些、细一些就更好了,我这老腰疼的病啊,止痛药、膏药,吉祥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没有。”

  赵满笑眯眯地说,“阿姨,您提到社区卫生站药不全的问题,与社区卫生站的定位有关,我们主要提供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慢病用药在2017年与三甲医院统一,能够做到药品的同步。我们站内中医师开具中草药处方,24小时内汤药能送到患者家中,方便了行动不便的患者。不过有一部分患者虽长期服用某种药物,但是属于专科用药,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才能保证用药安全,这也是对患者的保护。”听了赵满医生的介绍,老人们纷纷点头表示理解和认同。

  代表们回应——让老人得到最合适的照护

  针对老人们的关注,代表们也提出了建议。臧美华代表说,“老城区就是地方小,无论社区卫生站还是养老驿站,受限于空间,应当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给予政策支持,利用闲置地块,为养老驿站提供场地或转型为养老企业,我想这种做法效率较高。”刘学锋代表说,“也应该多考虑独居老人养老问题,特别是在紧急救助、生活照料上给予倾斜。”

  看到代表们尽心尽力为大家着想,老人们也慢慢热络起来,从卫生服务站定位、养老设施配置、家庭照护培训,到独居老人探视、紧急救护机制等,本来预计两小时的座谈,足足谈了三个小时。

  “今天是特意安排的一场调研,想解剖麻雀、抽丝剥茧式地听听老人们对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到底需要什么。”在座谈会的最后,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丛骆骆说,“首先可以肯定,医护上门可以将社区卫生的作用高效的发挥出来,让真正需要入户医疗且符合条件的老人得到最合适的医疗照护,不论是老人们还是家庭医生来讲都是双赢的。第二,对于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来说,家属的负担还是比较重的,下一步我们将重点研究长期护理保险,减轻家属经济上、精神上、体力上的负担。第三,推动医养结合工作,高龄老人生活一方面需要生活上的照料,另一方面需要必要的医疗服务,两者是缺一不可、有机融合的,养老机构应当研究出一整套解决方案,政府予以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