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报告”)。截至目前,按照总体规划实施工作方案的要求,2018年底应完成的45项重点任务现已基本全面完成;应按照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的57项任务中大部分任务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认为,市政府立足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四个服务”能力水平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以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精神为准绳,扎实推进新版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制定出台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方案(2017年—2020年)》,明确了规划编制、重点功能区重大项目、专项工作和政策机制4类102项重点任务,成立了“一办八组”工作专班统筹落实,实现了总规实施的良好开局。
审议时,有10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3位列席代表发表了意见建议。
关于完善规划体系。金树东委员建议,加快编制与总规相配套的专项规划,包括区、乡镇、村的规划。张闽委员建议,加强总规的统筹,指导好专项规划、分区规划等子规划的编制。陶庆华委员建议,各专门子规划、分区规划和总规划之间的关系要经过严密论证。马曙光委员建议,加快推进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冯培委员提出,要充分考虑整个规划区域实施和整体布局的关系,突出城市个性和特色,避免同质化。刘玉芳委员提出,规划与建设工作一定要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的关系,实现全城一体化,确保规划落地实施。韩克非代表提出,要重视乡镇的规划,做好城乡统筹,使规划更严肃科学。
关于统筹推进重点任务。刘云广秘书长建议,加强市级统筹,加大对郊区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解决城乡公共服务不平衡问题,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王荣梅委员提出,通过规划的空间布局调整来全面系统治理“大城市病”,通过产业提升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病。张青山委员提出,城市交通依然非常拥堵,政府需要加强精细化管理,更好地解决政府部门搬迁通州后交通潮汐问题。吕和顺委员建议,围绕搬迁城市副中心完善相关政策,确保搬得出去,留得下来。梁丽琪、王俊成委员提出,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这个做法很好,但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衔接不够好,希望政府多建设一些垃圾分类处理的设施。金树东、张东宁委员和李俊丰代表建议,加大拆违产生垃圾的清运和消纳力度,使违法建设拆除做到“拆一处, 清一处”。谢志丹代表提出,报告里对如何进行减量发展缺乏具体措施,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以引导,为企业的减量发展提供可操作的路径。
关于建立健全评估机制。马曙光委员建议,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评价机制,对总规进行实时监测、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确保总规各项指标有序落实落地。对“大城市病”各种问题的数据,按照总规指标体系进行对照评价,提高下一步改进工作的针对性以及政策的针对性。张闽委员、秦红岭代表建议,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管、检查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建立体检评估机制方面的规划信息应用平台,解决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可能产生的指标设定不够合理、评估不够完整等问题。
关于公众宣传和监督。金树东委员提出,城市管理的精治、共治与法治要相统筹,注重加强社会参与、公众参与,搞好市场化运作。刘玉芳、张青山、陶庆华等委员建议,加大对总规的宣传力度,扩大公众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将规划实施评估情况向社会公开。秦红岭代表建议,加强规划实施中的公众参与,完善意见采集和反馈、专家意见征询等参与程序。谢志丹代表提出,规划实施要更加注重专家的意见,形成政府组织、各部门配合、专家参与、合理征询公众意见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