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18年 > 第12期 > 随笔

美丽的建国门南大街6号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2018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入驻建国门南大街6号迎来了第21个年头,回顾起在建国门南大街6号所经历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很多人都心生感慨。他们曾经为了工作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把一次次工作上的挑战变成了一次次的自我成长;他们从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毕业生,成长为两鬓微霜、沉着稳重的人大制度践行者;他们从“加入人大机关大家庭的新鲜血液”,历经岁月沉淀,成为有朝气、有素质、有形象、有担当的青年突击队……

  坚持初心 方得自信

  到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已有十八个年头。十八年耳濡目染:人大制度是个好制度,要好好用、好好干;十八年努力践行:以坚持为起点,以自信为核心。

  2001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研究室工作。一报到,领导就把一项向全市离退休老同志报告本市依法治市进展情况的报告起草工作交给了我,报告时间3小时,一周内完成初稿。那几天,我马不停蹄,白天拜访相关单位、咨询有关同志,晚上梳理材料、分析数据,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此后,我痛下决心,勤学习、勤积累、勤练笔,养成了自律的习惯,也奠定了坚持的初心。

  2004年,我作为第四批援藏干部到拉萨市人大担任财经委副主任委员。我深知责任重大,坚持自勉自励,迅速地适应了西藏的工作生活。在三年时间里了解和掌握了西藏工作的很多特点规律,在共同奋斗中结识了很多优秀的领导和同志,向他们学习了大量有效的工作方法,建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积累了难得的精神财富,大大增强了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自信。

  援藏工作结束后,我有幸到研究室的调研处工作多年,承担和完成了大量课题调研任务,还被抽调参加了常委会文化产业发展第二课题组的调研,借调中办信息综合室工作近两年,2016年调任教科文卫体办公室工作。新的岗位和任务总会提出新的挑战,庆幸有研究室的系统学习和思考训练、有援藏三年的阅历和磨炼,使我在困难面前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珍惜初心。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将东迁通州,新时代新环境要求有新担当新作为。困难难免、挑战难免,但只要振作精神,坚持按照“主动、担当、精准、有效”的要求积极工作,相信未来一定不负坚持初心的人。

  不忘初心

  牢记公平正义的法治使命

  2000年国家立法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立法制度的重大变革。2001年2月,市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正是这部法规的通过,本次人代会决定设立了法制委员会,负责对地方性法规进行统一审议,以保证国家法制统一,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据此,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公室增设了两个法规处。我和10 多位青年学子一起,怀着对法治公平正义的无限憧憬来到常委会机关工作,成为了首都立法队伍中的光荣一员。

  2003年,我直接参与对制定法规条例的简易修订,充实了专门委员会在研究、审议法规方面的职责。2016年,制定法规条例再次进行大修,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立法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国家新立法法,进一步完善了立法制度,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首都立法工作的新形势、新需要。

  十几年来,我亲身体会:每逢单月常委会会议厅召开的常委会会议上,以及每年一次的市人代会会场里,市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们庄严地行使着神圣的立法职权,一次一次地按下同意表决键,一部部地方性法规得以表决通过,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大气污染防御、居家养老、全民健身、非机动车管理等法规,更是与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支持。

  2018年底,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将正式入驻城市副中心。这是党中央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做出的重大决策。我们作为机关干部,坚决拥护并执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几年来,我们从一名意气风发、少不更事的法科毕业生,成长为沉着稳重、两鬓微霜的首都立法骨干。如今,新的历史机遇来临,我们对首都法治的新进程充满了信心和使命感:一是新的常委会会议厅专门设计的二层席位,将更加方便媒体报道和群众旁听,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依法立法将越来越深入。二是副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更便于开展与津冀的立法协同,三地人大将密切合作,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更完备的法治保障。

  致建国门南大街6号

  我最美好的青春和成长的时光,是在建国门南大街6号度过的……

  我从一个“人大”(中国人民大学)来到了另一个“人大”(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都有“人民”两个字。刚进入常委会机关工作时,总觉得“人民”很大,很不具体,常委会的立法、监督工作多数涉及宏观事项,总感觉自己力量有限,对人大工作能影响的具体人和事感受不深。但随着工作时间日久,“接地气”这个词,让人逐渐感觉对“人民”两字有抓手、好理解。这是从各位领导、代表和同事身上学到的,他们教会我人大工作要如何接地气,如何身处群众中间、了解群众需求。记得几年前我随代表们调研一个专门为失智老年人设立的服务机构。在城中心一个看起来很狭小的地方,住着多位失智老人,虽然老人们看到我们到来很开心,拉着小提琴,唱着歌…… 可总感觉这样的地方很难让人有尊严,和一些宽敞明亮的养老机构有差距。一位代表的发言让人茅塞顿开,她说,恰恰就是这样看起来好像不那么高大上的地方,是当前最应该关注的,也是目前大多数老百姓能承担得起的现实选择。

  确实,绝大多数老年人居家养老,在一碗汤的距离和群众最需要的最后一公里服务的地方,就是人大立法监督工作应努力的方向,这后来也成为启动立法的最大公约数和基本共识。之后,经过代表们无数次走访社区调研和广泛深入老年人家庭的统计调查,在掌握群众需求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代表们和人大工作者共同努力推动的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方面的地方立法——《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又过了几年,当我看到有“居家养老”字样的机构招牌第一次出现在家门口的街头时,才真实地感受到常委会机关办公楼里共同奋斗的日日夜夜的“获得感”,也深刻体会了这项民生工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即将离开建国门南大街6号,对个人、对集体都是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就像刚来机关工作时说的那样:不论工作地点如何变化,不变的是“人民”两个字,不变的是“接地气”的工作态度。

  难忘的常委会会议厅

  直到截稿的最后时刻,孩子终于睡去,一切慢慢沉寂下来,我才抱着电脑,开始思考应该写点儿什么,似乎只有这样, 才能配得上我依依惜别的深情。

  1997年,我还是一名鄂西北某县城的中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着政治课本上的“国体、政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些词汇于我就是一个个抽象的名词,是试卷上的得分点。就在那一年的春天,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由台基厂搬迁到了建国门南大街6号,乔迁新居之际,一片喜气洋洋。

  2010年12月22日,尽管尚未正式入职,我却来到机关,旁听了人生中第一场人大常委会会议。我挺直腰背,端坐在常委会会议厅最后一排,远远地看着主席台上硕大的国徽、主席台两侧列席会议的政府和“两院”负责人、报告前和报告后深深鞠躬的报告人、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的表决结果,真切感受到了行使国家权力的权威、庄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终于不再是书本上一个冷冰冰的名词,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就在这同一个常委会会议厅,我目睹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控制吸烟条例、旅游条例、机动车停车条例、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等一批法规通过,聆听了关于城市南部地区发展、西部转型升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学前教育发展、交通拥堵治理、水污染防治、老旧小区改造等多个关系百姓民生的议案办理报告,也见证了2012年11月第一次开展专题询问、2013年9月第一次对常委会会议审议情况进行网络直播、2013年底决定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3项法规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2016年1月第一次组织国家工作人员宪法宣誓、2018年10月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还有“两优一先”评选表彰、“七一”文艺演出、各类讲座报告……这些,都是首都民主法治建设一点一滴的进程,都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2018年12月,落实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的安排,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将整体搬迁到位于通州的城市副中心。我和我的家人也将来到通州这片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土地上,翻开人生新的一页。祝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北京的实践谱写出新篇章,祝愿北京人大的明天更美好!

  再见,建国门南大街6号

  2011年夏,我参加市级机关遴选公务员的考试,当我跟着百度地图指引找到建国门南大街6号,看到神圣的国徽、肃穆的常委会会议厅,内心突然被强烈的向往冲击着,涌起一股志在必得的勇气,我悄悄握了握拳头,“加油,我确定我想来这里”。最终,我幸运地成为了这座大楼里穿梭忙碌的一员。

  一晃两千多个日月晨昏悄然逝去,七年里数不清组织了多少次调研、开了多少次座谈会、写了多少个报告、用了多少张A4纸,这座古朴的建筑默默地记录着我的付出,也见证着我的成长。从七年前连常委会和代表大会的关系都分不清的门外汉,到今天可以骄傲而自豪地向身边人宣讲人大制度的优越性和坚持人大制度的重要意义;从只是肤浅地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一句口号挂在嘴上,到今天能够真正理解这一人大工作的核心宗旨并发自内心地去践行;从单纯地因为这是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而心生向往,到今天油然而生地对民主法治建设事业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与建国门南大街6号,已从初见时的怦然心动,走到了今天的相濡以沫。

  秋天,离别的季节终于还是如期而至。不想告别,但还是要好好告别。我拍下这座大楼最美的样子,铲了前院花圃里的一捧泥土培到我的花盆里,打包好所有的收获和回忆,像一个游子准备远行,我还是悄悄握了握拳头,“加油,我们会努力去开创一片新天地”。

  再见,建国门南大街6号,后会有期。

  一位“老北京”的心里话

  我是个老北京,一直没有离开过这块风水宝地。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之前,我是一名消防战士。在长达27年的军旅生涯中,即便在熊熊烈火中,也总是毫不畏惧,在漫漫硝烟中,也敢于冲锋陷阵。

  退役后,我来到了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新闻处工作。从报到的那一天起,我就想着一定要尽可能地为老百姓多做好事、多做实事。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一直坚持的工作准则。

  常委会机关距离我家很近,每天步行上班,一晃六年过去了。如今,机关马上就要搬迁。城市副中心建设是国家的千年大计,疏解非首都功能也在节骨眼儿上,我们不带头谁带头,我们不搬迁谁还搬迁……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要带头坚决执行,认认真真落实。这是一名老党员的责任担当!

  我心里明白,当年还没有成家立业时,在火场中把生死都置之脑后,从没有过丝毫怨言,何况这次搬迁是为了更好地服务首都、服务全国, 咱这点牺牲又算得了什么呢!实在不值一提吧!

  我下定决心,克服困难,更加努力地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好、运用好、落实好,为城市副中心建设尽自己的一分力量。

  作为一名年轻的人大工作者,心中必须有梦想

  2010年7月,我从学校毕业后来到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成为当时机关最后一名“三门干部”。此后五年,机关再也没有直接从学校招录过应届毕业的大学生…… 2015年后,最深切的感受是机关的年轻干部越来越多,每年都会有新鲜血液加入人大机关大家庭,组成了一支有朝气、有素质、有形象、有担当的青年突击队,形成了一道靓丽的人大机关年轻干部风景线。

  搬迁过程中,年轻同志们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成长的烦恼”,如家庭的困难、生活的不便、工作的压力,都需要认真处理好、排解掉,以理性、平和、乐观的心态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要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得失观,不东张西望、不横攀竖比,始终守住人生的阵脚。

  作为一名年轻的人大工作者,心中必须有“梦想”,这个梦想可以是民族复兴的伟大宏愿,也可以是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一件件具体的工作。实现这些梦想的关键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愿每位年轻的人大工作者“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从此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用奋斗去书写明天的故事

  我是2016年7月来常委会机关工作的,至今两年多了。时间不算长,但是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记得第一次到常委会机关大楼前,中式屋顶的建筑映着蓝天白云,显得那般高大巍峨,让人想起梦想、抱负、热血这样的词语,从这里开始职业生涯,让人感到踏实。

  我的办公室在八层,站在走廊,入眼的是车水马龙的东二环,一辆辆高速飞驰的汽车,提示着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天气晴好的时候,举目远眺,能看到西边明艳的晚霞和远方黛色的西山。

  身边的领导同事都是很可爱的人,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渐渐摆脱青涩,一步步地学习、工作、成长。每天骑着小电瓶车,在家和单位的路上往返,晒过太阳,淋过大雨,也因为加班,路过深夜无人的街巷。

  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一脉相传的人大精神,看到了奋斗在首都民主法治建设一线的人,看到了勤奋、质朴、友爱和善良。这一方天地,是一方热土,孕育着无数的梦想和希望。

  再见,建国门南大街6号,感谢你收容了我,支撑我的理想,抚慰我的迷惘,在大大的北京给了我一个小小的容身之地。

  那些美好的记忆,就留在这里。明天的故事,更要用奋斗去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