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精治共治法治水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议案办理启动会强调,要主动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掌握同议案办理相关的城市运行情况,找准问题和困难的症结。要更多发现议案办理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在“疏解整治促提升和城市安全发展”“加强垃圾治理和推进垃圾分类”“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住房保障管理”和“城市交通管理”等方面,本市有许多新实践和新探索。
东城:
细化功能定位打造“精致胡同”
东城区景山街道立足核心区历史文化底蕴,结合群众诉求,将辖区分为东、西两片。东片为历史文化精华区,西片为皇城文化保护区。按照胡同的不同定位和特点,将整治、规划设计、提升、管理、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成片提升,推出“街巷织布+”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景山地区街区功能织补与可持续发展。整治提升中既注重标准统一、风貌保护一致,又深挖各自历史文化资源,彰显不同特色亮点,做到“一街巷一方案”,区域环境质量整体跃升。
景山街道拓宽民众参与渠道,广泛汇集民意,鼓励居民更多地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他们与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搭建了“缘来景山生活美”公众参与大数据平台,建立了“景山街道公众参与提案屋”,持续开展“景山小提案”活动,利用微信小程序——“路见”景山平台,在街巷设置二维码,通过手机APP向居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在线下,景山街道搭建了“和巷议站”平台,通过居委会、街巷长、小巷管家组织召开征求意见会等形式,定期就胡同建设、绿化美化、环境维护等了解群众诉求,为环境整治提升献计献策。
西城:
运用“大数据”调控静态交通
城市的治理,贵在精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重在精准。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将“大数据”思维运用于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让曾经“沉睡的数字”发挥出更加精准的社会治理效益。
在街道大数据中心,通过大屏幕上显示的地图,大家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辖区所有街巷、楼宇和平房院落。西长安街街道依托这个平台,进行了大规模的摸底调查,包括某个区域内人员情况、家庭存有车辆情况、豢养宠物家禽情况等,把辖区“人、地、事、物、组织”等数据都缝合在GIS地图上,有效实现数据的实时汇聚和动态监管。
针对辖区内长期的停车难问题,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应用,不但可以看到辖区规划停车泊位情况,还会显示街道实有车辆的情况,经过精准对比停车供需数据,可以更加科学地规划设置公共停车场。街道还将盘活地区资源,为居民争取“错时”停车,缓解地区停车压力。
海淀:
探索“协商自治”和“清河实验”
花园路街道老旧小区较多,多数存在物业管理缺位、公共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为破解老旧小区难题,花园路街道探索“协商善治”社区治理模式,在网格、社区、街道三个层级分别建立议事厅,共建成网格善治办99个,社区善治办26个,推选网格议事代表713名,社区议事代表503名,收集各类问需提案6455条。提案经过严格筛选合并形成议案,分为居民自治、社区协办、街道统筹三个级别解决。街道根据社区居民需求和社区管理问题定期召开协商议事会,利用社区公益金、老旧小区专项资金等,项目化专项解决议案。牡丹园社区属于典型老旧小区,在问需过程中,居民反映楼道堆物堆料、小广告现象严重,绿化用地无人监管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现象,经议事厅协商,成立了环境卫生文明督导队、绿化小分队,确定了绿地认养项目,通过居民主动参与、自我管理,社区的牛皮癣没了,绿地有效管理起来。
清河街道联手清华大学践行“清河实验”。“清河实验”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在清河地区进行的学术研究与社会治理、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社会科学实验,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清河街道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依托清华大学“清河实验”课题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组织动员,发挥了社会第三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清华大学“清河实验”课题组在小区规范停车、内部公共空间改造、社区服务和文化活动开展、社区协商议事等方面与街道和社区合作进行实践探索。他们通过对各地经验的收集整理、设计调查问卷、组织议事委员培训和补选、实施主体与居民代表沟通见面会议等,在各个阶段发挥咨询建议、组织宣传等不同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丰台:
“留白增绿”提升区域生活品质
丰台区花乡以前的产业业态以仓储、物流、批发为主,辖区内花卉、农产品、五金建材、小商品等批发市场较多。2017年来,通过疏解,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的北京城南最大的仓储物流基地——白盆窑仓储物流中心被整体拆除,城南最大的五金建材市场——北京京开五金建材批发市场成功迁址河北高碑店……
白盆窑村腾退后的48万平方米土地,其中7.97万平方米将用于产业用地,建设生态办公区,其余将全部用于绿化建设。白盆窑村按照“留白增绿”要求,结合花乡的历史文化和八百年的花卉文化传承,利用161公顷的规划绿地来建设花乡花卉历史文化博览园,目前已完成80%。其中各种高档苗木,如加拿大红枫、北美红枫、金叶榆、白玉兰、紫玉兰等有10万余株;各种地被花卉,如紫薇、百日红、芍药、牡丹等有20万余株。该花卉历史文化博览园建成后将成为集花卉示范、种植、科研、文化展现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游览公园。
石景山:
携手“老街坊”打造精品街区
石景山区八角街道携手老街坊,开展街道“老街坊的畅想”暨房前屋后“微治理”创意征集活动,实施房前屋后亮点工程,形成设计方案32份。围绕提升环境抓设计,他们对拆违后腾退的较大空间进行专业化设计,形成八角街道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双创中心、畅行交通系统等项目。他们制作街道周边重点区域精品街区提升方案,设计八角南路街区综合体,实现街区环境整体品质提升。他们围绕提升管理抓机制,推广街巷管家模式,建设街道街巷管理服务站,全面实施街巷长制。他们完善社会治理综合执法指挥中心运行机制,按照“人单合一、人随单走、逐级联动、三级过滤”的工作模式,努力实现精治、共治、法治的融合。
八角街道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群众贴心人”的作用,发挥“老街坊”保驾护航的作用,新增绿地7662平方米,增加车位276个,引入蔬菜直通车16个、社区便民菜站6个,改建养老驿站3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居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提升,“老街坊”的笑容也更加灿烂。
通州:
创新物业管理模式服务老旧小区
通州区北苑街道针对辖区内老旧小区较多、缺乏物业的情况,给出了新的思路:
运用物业管理“1+1”模式,协调辖区内规模较大的物业管理公司对无物业管理小区进行代管,形成1个大小区+1个小小区的格局。通州区杨庄路41号院共有住宅楼5栋,共计186户,原物业公司因成本过高、物业费收缴率低、入不敷出退出该小区管理。由于小区户数少,再招聘新物业还会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北苑街道采用“1+1”创新模式管理解决杨庄41号院物业管理问题。新华联锦园小区的物业接手管理杨庄41号院之后,采用各种措施使小区环境得到提升,业主比较满意,物业费收缴率也有所提升。
大兴:
通过污水处理提升村容村貌
站在北臧村镇诸葛营村的村落前,放眼看去,周围平静的水面上倒影绰绰,一树一花、一草一木让人心旷神怡,眼前的这一切绝对不可能与飘散着恶臭气味的臭水池联系在一起。然而,就在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之前,这里的一池死水经常散发着恶臭,蚊蝇虫鼠滋生,尤其到了夏天村民都不敢开窗。
诸葛营村的这种污水处理工艺通过独特的水流设计,渐减式间歇性曝气,优秀的生物菌控制技术,将污水处理系统的占地面积、内部设备和运行成本(能耗)降到最低,并保持了较好地处理效果,可以与大型污水处理站保证同样效果,又比大型站节约一半的耗电量。除去节省占地面积、耗能小的特点外,抗冲击能力强、处理效果好、出水稳定、系统后期运维简单、无需专人值守等特点都是该技术的优势。经过处理后的污水可达到地表水B类水平,净化后的水源可用于灌溉污水处理站附近200亩的绿化林地。
平谷:
以再生利用促垃圾分类回收、建设湿地处理污水
平谷区滨河街道滨河社区和环卫公司合作成立了再生资源开发中心,配备了专业工作人员和工作车辆,进行垃圾分类装置的布置、分类垃圾的分拣和回收工作。回收到的旧衣物用于生产高品质建筑材料,既实现了资源再生利用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也提高了社区、环卫公司、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性。社区利用广播、微信、会议、活动等方式,向社区居民宣传、推广垃圾分类知识,注册垃圾分类账户,引导社区居民将生活垃圾实施分类贴码投放。居民通过分类贴码投放的垃圾可以获得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后可以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包括抽纸、米、面、油、卫生纸等。截至2018年5月,社区内共投放垃圾分类设施16组,注册垃圾分类用户800户,进行垃圾分类宣传活动4次,积分兑换商品1次。
大兴庄镇良庄子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采取“功能型精准人工湿地技术”,实现了“污水不出村,出村污水无”的效果。以芦苇景观湿地为基础,根据污水的水质、水量、居住人口等数据对湿地精准设计,通过过滤、吸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物理、生物协同作用,实现高效污水净化。2014年投入使用以来,项目每年综合管护成本不到2000元,处理成本为每吨0.15元,运营成本不到膜分离处理和淤泥处理技术的十分之一,较好解决了农村污水处理“建得起、用不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