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市文物局
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明薪火,是传承与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将博物馆之城建设作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不断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博物馆热”兴起,博物馆之城建设持续深化,广大公众对于各类博物馆公共文化产品的期待不断提高,原有的博物馆管理、扶持政策已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急需通过立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推动博物馆规范、健康发展。本市正积极谋划《北京市博物馆条例》的立法工作,以推动博物馆事业在法治轨道上高质量发展,为首都文化繁荣和博物馆之城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本市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本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有序展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博物馆发展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各类博物馆的创新活力持续释放。这些成果不仅为首都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博物馆体系日臻完善。本市博物馆事业起步早、起点高、门类全,无论是在博物馆数量密度、布局,还是在办馆水平、公共服务效能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本市博物馆事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场馆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考古博物馆、香山革命纪念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新馆大馆建成开放,成为首都文化新地标。同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大葆台遗址)等国家级、市区级博物馆完成改扩建,设施条件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24年年底,本市备案博物馆已达241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83家(央属70家、市属58家、区属55家),非国有博物馆58家,形成了央地协同、多元互补的博物馆体系。此外,还有56家挂牌开放的类博物馆,逐步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全市博物馆藏品总量达1466万件(套),文物类藏品830万件(套),年均举办展览超2000个,接待观众超9000万人次,本市已成为全国博物馆资源最密集、类型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体制机制改革逐渐深化。本市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印发《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配合出台《关于开展文化文物单位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在公共服务清单、文创营收激励、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博物馆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已有11家市属博物馆纳入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首批试点单位,全面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开放服务提质增效。北京地区博物馆积极推陈出新,举办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展览和活动,吸引广大群众走进博物馆。2024年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推出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览首展“三星堆与金沙”展,91天开放时间内观众达154万人。广泛开展“文物告诉你何以中国节”博物馆里过传统节日活动。深入推进与学校教育相融合,打造“博物馆第一课”品牌。印发《北京市博物馆延时开放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推进博物馆延时开放试点。举办北京博物馆季,推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营造全民共建、共享博物馆建设的城市文化氛围。讲解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志愿者服务活动形式多样,“北京之声·博物馆”导览系统、“博物馆之城”电视节目等创新服务深受观众喜爱。
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充分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联合展览、学术研讨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在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国家推出一批精品展览,深受当地民众喜爱。组织举办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世界遗产大会边会、中日韩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博协藏品保护委员会(ICOM-CC)第19届大会等活动,深入推进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文创开发取得成效。本市积极推进文物IP开发利用,先后印发《关于推动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与中国版权保护中心联合创立北京文博衍生品创新孵化中心,平台累计采集博物馆文物藏品素材超4万件(套),收录精品博物馆文创作品2.5万余件(套),170余家文博单位、500余家文博文创服务企业及近千位专业设计师入驻平台。2018年以来,每年举办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累计征集优秀文博文创作品超3.2万件(套)。探索局属博物馆文创开发模式,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等爆款产品成功出圈,深受群众欢迎。
“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要方向
为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文物局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将继续深化拓展博物馆之城建设,朝着更高目标迈进。从优化空间布局、升级文化供给、深化馆城融合、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打造专业队伍等方面入手,精心谋划博物馆之城建设蓝图,致力于打造更具活力、更具魅力的文化新高地,让博物馆成为传承历史、服务社会、促进交流的重要窗口。到2030年,“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总体格局初步形成,在繁荣兴盛首都文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持续彰显。
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全域博物馆新格局。博物馆之城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中国长城博物馆、西山永定河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博物馆建成开放,一批重点文博区建设初见成效。
升级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博物馆文化供给能力持续增强。高品质展览、教育活动、文创产品不断涌现,以首都文化为主题的展陈体系初步形成,馆校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博物馆数字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加强。
深化馆城融合,探索“博物馆+”新模式。馆城融合格局初步形成。本市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超过9000万人次,海外观众突破300万人次,社会公众多渠道、多形式参与博物馆建设、运行、发展的机制不断健全。“博物馆+”战略全面实施,博物馆与教育、科技、旅游、商业、传媒、设计等跨界融合进一步深化。
提升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北京篇章。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国内博物馆资源共享机制健全完善,京津冀博物馆协同发展机制持续强化,国际及港澳台交流合作能力持续增强,博物馆服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批代表国家形象、首都水准的国际交流活动和展览精彩呈现。
打造专业队伍,博物馆人才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博物馆专业能力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博物馆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30%,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跨学科多学科人才储备更加充分,多层次博物馆人才培养机制初步建成,建设一支高水平学术带头人、策展人、修复师、讲解员队伍。
《北京市博物馆条例》的立法构想
《北京市博物馆条例》的立法旨在从法治层面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明确博物馆的设立标准、运营规范、文物保护、社会教育等关键环节的法律依据,同时加强对博物馆从业人员的权益保护和专业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促进博物馆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规划引领,科学布局博物馆发展蓝图。《北京市博物馆条例》的制定首先要与《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关于博物馆空间规划、资源配置方面的要求相衔接,着重规范、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关于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布局规划,包括重点文博区建设等;二是关于博物馆发展规划编制,包括将博物馆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三是关于博物馆建设,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新馆建设项目审批、用地划拨、建筑设计规范、馆舍用房租赁、文物活化利用等;四是关于博物馆资源培育,包括类博物馆、乡村博物馆、特色文博空间等。
规范管理,健全准入退出机制。系统梳理近年来本市新备案博物馆情况,重点了解各类博物馆办理设立、变更、终止相关行政服务事项的条件、流程和存在问题,在国务院《博物馆条例》原则性规定基础上,结合机构编制、民政等相关法规要求,完善博物馆准入与退出制度。一是关于博物馆设立准入条件,包括国有、非国有博物馆机构、藏品、人员、馆舍等方面的准入条件,以及古生物化石类博物馆特别要求等;二是关于博物馆设立备案程序,包括国有、非国有博物馆备案主体、流程、材料要求等方面,以及古生物化石类博物馆特别要求;三是关于博物馆变更,包括需要办理变更登记的事项,申请的时间和程序等;四是关于博物馆终止,需要从主动退出、撤销备案两个方面规范相关处理流程,重点关注终止后的藏品处理问题;五是关于博物馆名录发布、博物馆数据库建设公开等事项。
创新管理机制,优化运营模式。系统梳理国家、本市以及国内其他地区关于博物馆行业管理、博物馆运营发展方面已有的政策措施,深入了解各类博物馆在日常管理运营、开放服务、业务发展、文创经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情况,优化博物馆管理与运营。一是关于博物馆管理机制,包括市、区两级文物行政部门分级管理,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管理等;二是关于博物馆法人治理,包括理事会制度、监督机制、制度建设等;三是关于博物馆藏品管理,包括藏品登录、藏品保管、藏品保护、藏品退出等;四是博物馆安全管理,包括安防条件、消防条件、日常安全管理等;五是博物馆信息公开,包括年度报告、日常信息公开等;六是关于博物馆经营活动管理,包括商业经营活动的运营模式、限制要求等;七是博物馆相关人员资质管理,包括馆长、策展人、保管员、讲解员等关键岗位人员的资格条件等;八是关于博物馆相关企业准入管理,如在博物馆从事陈列展览、文物保护、研学教育等方面专业企业的准入条件、管理模式等;九是关于博物馆行业组织建设与行业自律管理方面问题。
深化教育功能,提升服务体验。围绕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和社会服务提升两方面的关键问题,在梳理国家、本市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各类博物馆经验做法,以及各类群体特别是学生群体对于博物馆的需求情况,更好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关于博物馆开放服务,包括开放基本条件、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要求、开放预约规则、人流限制保障措施、延时错时开放等;二是关于陈列展览,包括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的办展原则、内容审查、设计制作、备案管理等方面;三是关于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包括日常讲解服务、馆校合作、青少年教育、研学活动等;四是关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包括藏品数据采集、数据资源开放、数字化产品研发、网络传播推广等;五是关于博物馆科研功能发挥,包括研究型博物馆建设、科研资料公开、科研项目管理、科研合作等;六是关于博物馆观众服务,包括观众服务设施配置、观众参观服务、观众文明行为规范等;七是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包括文创授权管理、知识产权保护、文创品牌推广等。
构建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深入了解国家、本市关于扶持保障博物馆发展各类政策措施的落地情况,学习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国外城市扶持、保障博物馆发展的做法经验,对有效措施通过立法加以固化,保障博物馆健康发展。一是政策保障方面,包括法规配套规章制订、专业标准建设等;二是经费保障方面,包括财政投入保障、专项基金、社会捐赠等;三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包括人才培养、职称评定、激励机制等;四是社会动员能力建设方面,包括志愿者、博物馆之友、社会化运营机构、三权分置改革等;五是馆城融合发展方面,包括与文商旅体等业态融合等问题。
下一步,北京市文物局将继续立足新时代使命,统筹规划、深化改革,以法治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千年古都的文化之光更加璀璨,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谱写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