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特色风貌的建设与管理,强调“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长期积淀形成的城市文化特征,决定着城市的品味。”“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为引领和推动新时代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市容景观是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和文化的直观体现。值此抓好“十四五”规划收官、为“十五五”打牢基础的关键阶段,深入了解城市市容景观内涵,理清市容景观各领域目前的研究进展,对于推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有序衔接,统筹提升首都城市市容景观品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市容景观的基本概念
市容景观(UrbanLand-scape)是城市物质形态与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涵盖自然要素、人工建造物、公共空间及人文活动等,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将其定义为“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视觉化结果”,强调其空间功能与美学价值的统一。我国市容景观通常是指城市容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容貌标准》的定义为:城市容貌(UrbanAppearance)是城市外观的综合反映,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建(构)筑物、道路、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广告设施与标识、照明、公共场所、水域、居住区等构成的城市局部或整体景观。市容景观主要影响要素包括建筑外立面、道路、街道绿化、公共设施、街道环境及秩序等。
市容景观是社会形态的反映,是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整体意识形态在城市的烙印,反映了城市决策者、城市建设者和城市居民对城市的种种理想追求,彰显一定历史时期内城市的艺术和科技发展水平,体现一个城市的人居品质,传
递民生的幸福指数。提升市容景观品质,是城市规划、建设、运营、治理水平的整体体现,也是检验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
二、市容景观的研究热点和发展现状
市容景观的研究主要涉及城市街道家具、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景观、地域文化、人性化设计、城市形象、系统设计等。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和运用在以城市美学、景观美学为牵引,推进公共空间治理、加强环境整治、规范市容景观要素,以及推进视觉系统一体化等方面。本文选取与首都城市治理相关的市容景观热点问题进行概述。
(一)景观美学:市容景观的理论基础
景观是城市意境呈现的重要载体。景观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现象,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承载着人们的思想。在城市与自然统一和谐、城市生态美学、城市人文关怀等方面尤为重要。景观美学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包括文化关系、历史关系、心理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
以往城市环境景观美学主要是由于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对自然的模仿,为人们提供观赏、休息的场所,是传统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而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城市环境景观设计演变为以景观美学设计、景观设计技巧为主的城市化环境景观设计。城市美学理念引领下,文化成为未来城市景观营造的核心价值,也是营造地区精神的重要因素。在市容景观层面,通过文化艺术与交互、功能结合等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虚拟技术的应用,将城市空间转变为可阐述历史、讲述故事的景观空间,具有讯息传达的功能,从而使人们有崭新的人文体验。运用艺术导向方式提升公众审美,加强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体验,引导人们用艺术的眼光看待我们生活存在的城市空间和景观环境,让景观重塑生活的温度,让城市成为既体现人文精神又具有艺术灵魂的空间场所。
(二)天际线:市容景观的直观体现
以景观学视角观察,城市天际线是城市中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的外部轮廓与天空构成的整体或局部景观,是城市三维竖向空间形态中“最精彩的文本和构图中心”,具有可识别性、观赏性和美学价值。由于城市文化底蕴、城市景观特色等的差异,以及城市(超)高层建筑的快速建设,致使城市天际线发生强烈变化,国内外学者从诸多角度展开研究。前期着重于客观描述与定性分析城市天际线的构成要素,从社会文化、历史进程、心理等方面解读城市天际线。而后开始结合定量化方法进行实践研究,如城市天际线的影响机制分析、高度与分区控制、视觉美学评价及模拟优化等方面。
因城市发展而生长的天际线是城市区域可观赏的景观美学资源之一,也是现代化城市风貌特色的代表之一。然而,一味追求建筑的密度和高度,导致天际线形态趋同化,景观美学价值降低。城市天际线是一种由复杂的人工建筑与自然山体等要素轮廓构成的图形,在一定尺度下具有自相似性,可利用分形理论将其量化并进行分析。已有许多学者在城市天际线美学定量化方法的探讨中利用分形理论。研究尺度可从宏观研究天际线整体形态,从微观研究建筑间及建筑与天际线的关系,也可从时间尺度研究其变化及影响机制。需要从多维度深入研究城市天际线问题,依据城市天际线特色,提取多指标,建立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为进一步优化模拟城市天际线提供基础。当前,城市规划和设计开始关注到中央商务区天际线的发展,但普遍不重视与之相关的视觉廊道和城市观景点的规划,缺少详细的设计案例。大众对一座城市天际线的印象多源于宣传图片或视频,而不是真实的视野。
(三)城市视觉系统:市容景观的直观表达
城市视觉系统是城市中一切设施组成的相关联的观感系统,包括城市色彩、建筑立面、景观绿化、夜景照明、户外广告、户外招牌、城市家具等要素(如图所示)。城市视觉系统的构建可以通过视觉一体化提升的方法来实现。视觉一体化提升是指为了解决城市视觉失序的问题,通过规范化管理、高标准建设、系统化提升等各种方式,让城市视觉界面给人以良好的秩序感和美学感受。
城市视觉系统的构建也得到了国内许多城市的重视,比如深圳、杭州、上海、武汉、成都等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广泛应用视觉系统,提升城市环境建设的美感和质量。一座城市的美是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形成的。城市不只是一个静态的、由物质载体组成的客观对象,它还随着时间发展而变化,城市之美容纳了不同时代的特征,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变化。如今,加强城市美学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为城市注入更多“美”的元素,已是现代城市发展之刚需。
(四)城市家具:市容景观的功能性设施
城市家具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各种设施,是市容景观重要组成要素,是营造具有自由、平等、充满人文关怀等美好价值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元素。在城市家具概念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对其称谓也不尽相同。美国将其称作“UrbanStreetFurniture”,英国将其称作“StreetFurniture”,日本称之为“步行者道路上的家具、道的装置、街具”。“城市家具”是设置在开放性街道、广场、公园、生活社区等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供人们使用的设施及道具,涵盖城市公共空间的各类交通管理设施、照明设施、路面铺砖设施、信息服务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是服务于城市交通功能所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构成城市公共网络支持人们进行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等城市生活的必备要素,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保障人们在城市中的各项活动能够安全、有序、舒适地进行。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对于城市整体景观和面貌重视度的提升,现代城市家具逐渐得到重视。近年来,从环境设施到城市家具,城市家具的理论、内涵与意义不断拓展,发展成为系统性、精细化的城市规划和管理理念。
(五)公共空间治理:市容景观优化提升的重要抓手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一个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将重视人群、尊重人群的观念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关注人在城市空间中活动的心理体验、生理需求和文化需求,既融入了深厚的地域底蕴与文化特征,又融合了丰富的公共活动体验的理想空间。
从过去的街区美化到旧城改造再到现在的整体空间品质提升,要求在城市复杂空间设计上注重织补空间,实施“城市双修”。注重从点、面向整体性空间延伸,由过去的街道、广场覆盖到整个街区。在更新的内容上,由单纯的空间环境美化向城市社会、历史文化、生态可持续、智能交互、经济就业等多维度拓展,推动城市微空间更新,实现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更新,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品质、建造品质、生态品质、体验品质。因此,公共空间的有机更新成了中国城市转型下,解决城市整体环境品质既有问题的一道良策。公共空间更新可以打破原有环境传统的单一模式,通过环境景观设计的营造与多重功能的复合,让人们在城市公共生活中产生幸福感,使城市的环境品质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三、对北京市市容景观提升的几点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明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北京市牢记嘱托,制定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着力构建“绿水青山、两轴十片多点”的城市景观格局,塑造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结合当前阶段市容景观研究成果以及首都发展实际,更好践行人民城市发展理念,强化市容景观全要素管控,整体提升市容景观品质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是强化首善要求,推动规划设计更好融入城市治理实践。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结合城市更新、花园城市建设及街区发展规划,更好发挥责任规划师、建筑师和园艺师等“三师”作用,以重点大街和主要街区为基本单元,强化市容景观专项设计和综合治理,推动街区市容景观整体提升。
二是强化系统思维,全要素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将环境整治和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有机结合,突出城市公共空间一体化综合治理,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对影响和掣肘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所有要素进行统筹提升,包括但不限于道路清洁、垃圾分类与处理、公共设施维护、绿化美化、广告管理、照明设施、交通秩序等。以拆违腾退为主线,统筹“拆、腾、绿、管、养”一体化推进,注重环境整治、景观塑造、功能完善及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步提升。
三是强化风貌管控,突出抓好城市色彩谋篇布局。实施风貌分区差异化管控。旧城区域(二环内)执行“保护性修复”。将首都分为古都色彩控制区、现代色彩控制区、平原色彩控制区、山区及山前色彩控制区,以花园城市建设为牵引,以城市绿化增色添彩为主线,打造色彩斑斓的城市生态空间。
四是强化公众参与,更好满足群众美好生活环境需要。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因地制宜推动环境整治任务并科学制定实施时序,拓展公众参与渠道,在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效果评定等多个环节推动公众参与机制创新。强化市容景观监督,结合市民服务热线、网格化城市管理等,及时发现解决和存在的问题。鼓励群众参与社区环境治理,对小微景观(如社区花园、街角雕塑)采用众筹设计模式,综合提升群众对身边环境和市容景观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五是强化数字赋能,提升市容景观非现场监管效能。依托“城市码”系统,实现城市家具全生命周期管理,运用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抓拍违规行为,构建市容景观数字孪生平台,模拟重大活动景观布置等工作预案。在城市重点区域、主要道路、重点场所等部署高清摄像头,结合AI技术,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市容管理中的数据进行存证,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容问题的多发区域和高发时段,提前部署资源,防患于未然。
(执笔人:市城市管理委李娟、王桂琴、任惠茹,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扆铁梅、陈佳宇、燕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