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5年 > 第4期 > 研究与探索

关于推广居民瓶装液化气“最后一公里”安全配送工作的建议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蔡德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应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北京市居民炊事能源以燃气为主,瓶装液化石油气作为管道天然气的补充,在管道难以到达的老旧平房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仍广泛使用。目前,本市瓶装液化石油气居民用户约130万户,用户数量多,分布广,流动性强。用户自提购气的模式难以满足居民生活的便利性需要,也不利于及时解决用户端隐患问题,用户端事故仍偶有发生。建议加快推进瓶装液化气居民用户“最后一公里”的安全配送工作,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配送到户服务,有效降低燃气事故发生率,提升居民用气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本市液化气供应体系与现状

  供应端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场站布局,用户端本质安全水平大幅度提升。为统筹发展与安全,北京市在保障燃气供应和使用安全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硬措施,完成全市液化气市场的规范化整合,建立了全市液化石油气“充装站—供应站—村级移动式储瓶柜”三级供应服务体系,补齐了农村瓶装液化气供应的短板,为城乡居民初步解决了“无站点、换气难”的问题。近年来市政府协调组织为全市居民用户免费更换合格的调压阀和燃气软管,液化气供应和使用的本质安全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自提和送气两种购气途径并存,便利性有待提升。目前液化气居民用户购气方式有两种。一是到就近站点自提换气,用户需要交回空瓶,将新瓶自行运送回家;二是在提供送气上门服务的区域预约送气,用户需支付配送费用。目前,受配送车辆、服务范围、响应速度等因素影响,能够提供送气服务的供应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六区。在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因用户密度低、服务半径大,配送成本比较高,用户仍以自提为主。2024年,全市居民使用15公斤瓶装液化气约630万瓶,其中以送气上门方式提供的仅有28万瓶,送气率不足5%,居民用户对于购气便利性的需求未能得到较好满足。

  存在的风险与问题

  近年来本市连续开展燃气安全排查整治专项工作,燃气事故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液化气居民用户端事故仍时有发生。从居民安全巡检情况和事故分析情况看,用户端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户内用气隐患无法及时消除。液化气用户多为收入低、居住条件差的老年人、租房户和农村用户。全市登记用户中,60岁以上的老年用户超过53%。房山区、西城区的抽样数据显示,农村和胡同平房区实际使用液化气的老年用户占比已经超过80%。此外,租房户流动性强,安全投入能力和意愿低,液化气居民用户用气的环境、灶具、配件等仍然存在隐患,用户整体安全用气意识和能力也有不足。目前的“用户自提为主、企业送气为辅、每年一次入户巡检”的服务模式难以及时发现和完全消除用户端安全隐患。

  自提换气过程中的交通安全风险。充满气的重瓶约62斤,居民自提购气多使用电动自行车、私家汽车、自行车或小推车等工具运输,运输距离长,安全性低,对公共交通安全造成一定风险隐患。同时,老年或行动不便的用户自提换气存在较大困难,用户自行接装调压器过程中也存在连接不当的风险。经过对近年来几起事故的分析,当事人多为70至90岁的独居老人,由换瓶后自行连接调压器时连接不到位或操作不当而引发。

  用户自提换气模式下存在的风险,可以借助液化气配送入户的模式来解决。2020年,中国燃气协会向住建部报送《规范瓶装液化石油气“最后一公里”配送政策建议》,首次提出打通液化气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用户端安全和服务水平的概念。供气企业送气上门时同步为用户提供燃气具接装、安全检查、督促消隐、安全宣传等服务,已经成为液化气行业的服务共识。但该项工作在本市推进仍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供气企业合法合规配送工具的选择问题。市区液化气用户多居住在胡同内,道路狭窄、行人密集、道路限行情况普遍,一般的危险品运输机动车辆难以驶入、停放。且液化气用户需求分布零散,实时性较强,难以按照危险品运输车的管理模式提前固定路线、进行专线审批。目前本市送气暂采用电动自行车,配送车辆的合规性认定成为困扰企业的难题。

  二是配送物流成本问题。企业使用电动自行车送气,效率低,服务半径小,配送距离超过10公里就难以实现。使用危险品运输车为居民端送气的成本高、难度大,配送的物流成本由用户全部承担也存在较大阻碍。

  全国各地居民液化气全配送开展情况及运行经验

  为解决用户购气“最后一公里”的便利性和安全问题,广州、深圳、银川、厦门、宁波、石家庄等多个城市和地区都先后实施了“送气上门+安全检查”的全配送模式并制定了相关规范。2021年,住建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瓶装液化气经营企业应对其从事送气服务的人员和三轮车、电动车等配送工具加强管理,承担相应责任,按规定设置配送车辆及人员标志标识,明确配送服务相关安全要求”。依据以上指导意见,瓶装气全配送的实施路径更为明晰。

  广州市政府先是在2009年出台了规范液化气配送的管理规定,对供气企业加强配送管理、完善服务规范以及强化政府监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后又在2020年、2023年陆续发布《广州市瓶装液化气末端配送专用电动三轮车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配送管理和入户安检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液化气配送管理。目前,广州市采用“供应站+便民服务部+电动三轮车”的方式进行配送,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服务。

  银川市政府集中力量整治液化气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2023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禁止居民用户到站自提购气,全部由供气企业专业人员使用电动三轮车送气上门,同时按照“送气一次、安检一次、宣传一次”的要求,随瓶对用户用气场所和燃气设施进行安全检查,督促用户消除安全隐患。

  北京市西城区2023年7月开始由区政府组织并出资、供气企业组织专业人员队伍,在全区范围内试点推广液化气全配送服务工作,每户每年可实现随送气入户的安全检查4至5次,“以送带检”的服务模式在压减用户端安全隐患、提高液化气服务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全配送服务已覆盖全区。北京市其他区也正在研究探讨全配送服务的试点方案。

  综上,通过推进配送工作,可以更好地实现瓶装液化气市场的统一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提升行业整体安全服务水平,提升用户满意度。

  工作建议

  为消除居民液化气的安全隐患,控制事故风险,保障公共安全,同时满足居民生活便利性的需要,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全市范围推广居民液化气安全配送工作。

  一是推广配送模式,筑牢安全防线。借鉴本市和外省市的模式和经验,以现有的用户安全管理模式为基础,综合考虑本市液化气场站布局和用户分布,按照从中心到城郊的路径逐步展开试点,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动实施居民液化气安全配送工作。强化使用侧安全管理,实现液化气“服务送上门、安全送到家”的目标,提升用户端的本质安全水平。

  二是健全服务保障,强化监管考核。为减轻居民负担,实施全配送可推动建立“政府补贴+居民用户适当支出”的配送价格管理机制,在不过度加重用户负担的基础上体现市场调节作用,对企业配送的费用价格进行审计监管。

  三是明确车辆政策,优化工具选用。按照因地制宜、安全可控、方便配送、节约成本的原则研究配送车辆选型和行驶政策,确保车辆合法上路营运。在用户集中的城区可使用电动车进行快捷配送,在用户分散的郊区可结合站点布局,使用“危运车集中配送+村内换瓶点送气”的两级送气模式,所有配送车辆由企业制定统一标识、统一管理。

  通过试点先行并逐步向全市推广,强化居民瓶装液化气“最后一公里”安全配送工作,不仅可以改善用户体验、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还可以探索提出完善城市服务保障体系的“首都方案”,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