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5年 > 第4期 > 学习与思考

《费孝通晚年谈话录》读后感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卢忠华

  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立法期间,偶然在机关图书室翻到《费孝通晚年谈话录(1981—2000)》。这本书将近800页,但仅浏览了几页,就被通俗易懂、实事求是的文风吸引了。书中不少内容是谈“三农”的,宛然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宽厚长者娓娓道来,读之让人陶然受益。

  一是语录体的通俗性。语录体东西方古已有之,这类著作究本探源、历久弥新。费先生早年求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之后成为领一代风气之先的社会学家。改革开放后,曾在全国政协、全国人大任职,到各地做过大量调研。这本谈话录是调研录音的整理,语言平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赤子之心昭然可见。

  二是内容的时代性。这本书纵跨改革开发后我国发生历史巨变的20年。作为来自乡村、躬身入局的一代学人,他秉持志在富民的夙愿,持续关注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城乡一体化、文化传承、区域协调发展等时代课题。谈话记录了先生不辞辛劳在各地走访的点点滴滴思考,成为我国那一时期发展变迁的缩影,对于我们今天了解改革开放具有重要价值。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适宜发展哪些融合性产业,对适宜发展的产业,如何精准落实“四个优先”的原则,采取合理的用地、财政等政策,依然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三是观点的前瞻性。深刻影响社会的,很重要的是思想。前瞻性思想能够启迪人们采取有效的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费先生在书中谈到“发展经济,还是要讲文化”“上一代人的长处是对传统文化钻得深,我们要保住这个根根。在这个文化的传承中,自己要找到自己的位置”“现在全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这些论述今天读来依然值得深思。

  四是视野的宏阔性。费先生严于自我反省,思接千载,放眼全球,对安定世道人心、构建世界秩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说:“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人热烈地讨论人与人怎么相处才好。从现状看,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中国人要对21世纪的世界秩序发表看法。”基于此,他在学界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他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主要在于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衡量是否高度的民主,就是要看民主的范围有多大,上下的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民主就是自己有份,当家做主。”这些对于我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五是调研方法的科学性。调研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谈话录中,费先生对调研方法讲得很好。如,“有很多新的事物,群众创造出来,可以提供解决我国的很多很重大问题的渠道、方法、实际的经验,我们要把它的意义讲出来。”“细致地调查,对一家人,同每个人谈话。有十几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讲一个问题。那很好看。”“从发展快的地方找经验,帮助慢的地方走得快一点,这是个办法。”“朴素一点,好文章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