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宁 杨淅雨
京西古道的风掠过模式口大街,总会在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前驻足片刻。院门处一方刻有明代纹样的青石影壁静立如初,四棵海棠却已抽出新枝,在年轮里见证了这片街区近年来的华丽蝶变。2011年成立的模式口村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就在这里。现在的驻站人大代表分别是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和石景山区人大代表、区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干部周定洋。他们以针脚绵密的履职实践,在这片承载着百年驼铃记忆的土地上,“绣”出了基层治理新图景。
协商议事:让民意在古道上流淌
“各位街坊,现在街区是人车混行,连救护车、消防车进出都困难,政府考虑试行步行街管理,想听听大伙儿的意见。”2022年夏天的议事会上,柏群话音刚落,院里瞬间炸开了锅——
“我这儿天天得进货,不让过车我这买卖还干不干啦?”超市老李急得直拍大腿。
“步行街?那我们上班得绕二里地!”小伙子的嗓门一下子高了起来。
“我家老头子腿脚不利索,这可咋整?”住在街区中部的张大婶不乐意了。
周定洋赶忙起身安抚:“咱先喝口茶,慢慢商量。步行时段可以调整,特殊情况都好说不是?”
经过多轮议事协商,在金顶街街道、区城管委的协调支持下,最终形成弹性管理方案:每日10点至20点实行临时步行管理,特殊需求居民可办理通行证。周定洋深入调研后,在区人代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模式口村东侧导行路建设”的建议,随即得到了相关部门支持,街区进行微循环道路建设,增设了东、西两侧导行路。“现在出门可方便多了,人车分流走着也安心。”张大婶指着新修的蟠龙山南路,笑得合不拢嘴。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自2016年街区修缮改造启动以来,这样的议事场景已经成为常态。两位代表常说,“咱模式口老百姓的事儿得有人管,难处得有地儿说。”在完善定期议事机制的基础上,代表们创新推出“代表民情二维码”信息化平台,通过社区公示栏、微信群等渠道实现全覆盖,拓宽了民意反映渠道。居民对街区更新、社区治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完成有线电视安装、老旧管线改造、电力系统优化、燃气报装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有效解决居民“停车难、吃水难、用电难、出行难”等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升了街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随着街区人气攀升,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现在亲戚来逛模式口,停车费比饭钱还贵!”“代表民情平台”上的留言引起了代表们的注意。经过三个月的调研协调,一套“亲情停车”方案落地:居民凭社区证明可为来访亲友办理优惠停车。“昨儿闺女带同学来,可算能踏踏实实逛一天了!”李大姐拉着代表们的手,脸上写满了喜悦。
文化惠民:让非遗焕发时代光彩柏群总爱在暮色中漫步老街,看承恩寺的飞檐勾勒天际线,听“月色驼铃”穿越时空。作为燕京八绝非遗传承人,他深知,真正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还要让文化融入“市井生活”,方能再现其“非遗活态”。
为了贯行这一理念,柏群携手模式口村社区党委,创新推出“党旗聚民心打造新模式”党建品牌和“匠人公社”民俗文化品牌,精心设计了非遗文化展示、沉浸式体验、实景研学三大板块,为广大居民搭建起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的桥梁。
每逢周末,孩子们举着亲手制作的干花团扇欢呼雀跃,国家级非遗大师手把手指导游客在漆器上点螺钿,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在这里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没想到能跟国家级大师学手艺,这体验太珍贵了!”一名游客激动地说。
良好的口碑让“匠人公社”成为区域文化新名片。2022年项目开展以来,成功举办非遗活动40余场,参与者超1000人次,让非遗保护传承真正实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如今,每期活动预约名额总是供不应求,成为周边居民和游客争相参与的“非遗文化盛宴”。
“要让老街坊成为文化的主角。”柏群的理念与街区各家文保单位发展思路不谋而合。如今,退休的李大叔身披绶带站在法海寺壁画前侃侃而谈:“您看这水月观音的披帛,用的是‘沥粉堆金’工艺……”李大叔如数家珍的讲解,让600年前的壁画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那些曾在胡同口拉家常、晒太阳的老街坊,如今个个成为能说会道的志愿讲解员,将茶马互市的掌故、磨石口传说娓娓道来,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听见了历史的回声。这种“以文化人”的传承方式,不仅延续了京西文化的根脉,更让模式口的街巷记忆焕发新生。
在这条仅1.5公里长的古街上,文物瑰宝星罗棋布:法海寺的精美壁画、承恩寺的燕京八绝、冰川馆的远古遗迹、田义墓的石刻艺术……作为深耕文化领域的代表,柏群五年来持续走访调研,先后提出“关于进一步完善模式口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等系列建议,推动街区构建以民俗文化为基础、宫廷文化为特色、创新文化为引领的文化发展格局。如今,模式口文保区博物馆群初具规模,“集群效应”日益显现。
绣花功夫:于细微之处见担当
“联络站是固定的,但履职是流动的。”这是两位代表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经常在走街串巷中收集民情民意,看到影响百姓生活的问题、听到百姓不满的声音及时协调解决,在“未诉先办”中捋顺百姓心气儿,实现民意清、民心顺、民忧解。
模式口村的老旧管网如同年迈的血管,一处渗漏就导致全村停水。“这就像打喷嚏扯着后脑勺疼。”街区老街坊的比喻道出了问题的复杂性。面对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两位代表没有因难度大而退缩,始终关注并推动此事。经过与自来水集团、石泰公司多次沟通,终于确定了先应急抢修保障供水,再分段启动给水项目的方案。通过在关键节点加装分闸,“现在维修停水,最多影响两三户。”社区书记指着新安装的阀门说,“这个‘微创手术’效果立竿见影。”
柏群常说:“民生工作要像绣花,既要有‘经纶事业从针下’的格局,更要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细致。”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2023年“七下八上”主汛期,一场暴雨让代表们的神经再次紧绷。“村里有没有险情?”雨还没停,柏群就给社区干部打电话。得知部分院落周边因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他表示:“先保民生,马上疏通!费用我来承担!”这种把群众安危放在首位的担当,让居民们感慨:“代表们解决问题,比自家亲戚还上心。”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是基层治理的“大文章”。自2021年9月正式开街以来,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获评北京市“十大最美街巷”、第二批“北京市旅游休闲街区”,并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一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在这片焕发新生的京西古道上,人大代表以“绣花”功夫,既“缝补”民生缺口,更“织就”发展锦绣,用一针一线的扎实履职,“绣”出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街区治理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