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5年 > 第4期 > 会议报道

连续十年听取审议环境报告 持续助力推进美丽北京建设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刘再明

  2025年3月25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及餐饮油烟专项治理的报告。自2016年起,市人大常委会连续10年听取审议市政府的年度环境报告,已经成为一项法定例行开展的监督工作。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全面改善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在中共北京市委的领导下,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大力推动美丽北京建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全面改善。

  空气质量保持改善趋势,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90天,同比增加19天,为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多,“北京蓝”逐步成为常态。十年间,北京的PM2.5浓度降幅达62%,伴随而来的是公众直线上升的幸福感和“以人为本”的民生温度。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密云水库等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持续达到国家标准。全市深入推进河湖生态环境复苏,五大河流全部再现“流动的河”并连续4年贯通入海。37个国家考核断面中,优良水体断面比例超额完成国家年度考核目标,无劣Ⅴ类水质断面。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良好。

  过去一年首都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然而,对标美丽北京建设要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较大压力与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有待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区域性重污染过程时有发生。部分河流仍然缺水,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还存在短板。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仍需激发。

  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致认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美丽北京建设,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健全美丽北京建设保障体系,不断巩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扎实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全面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北京市强化绿色赋能,全面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完善碳排放“双控”制度,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出台实施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碳市场累计成交额34.89亿元。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外调绿电约350亿度。坚定不移疏解整治促提升,完成一般制造业疏解提质项目104个。纵深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统一发布低碳出行碳普惠标准,支持雄安新区开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服务工作。

  2025年2月25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委员代表到北京绿色交易所、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实地调研本市绿色低碳发展情况。在北京绿色交易所,调研组听取了企业负责人关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和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业务开展情况的汇报,就本市绿色交易、绿色双碳、绿色金融等情况深入交流。在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调研组实地调研清洁焚烧中心,了解产业园区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处理情况和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建设管理运行等情况。这次调研为听取和审议报告提供了支撑。

  路海滨委员和李静委员建议,要实施好《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和本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根据本市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目标,明确重点碳排放单位履行碳排放控制义务,压实重点碳排放单位责任。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北京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出台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重点车(械)报废更新等“一揽子”政策,全市新能源汽车突破100万辆,新能源机械占比达33.9%;实施夏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攻坚行动,2024年6—9月VOCs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2%;将“餐饮油烟治理”列入“每月一题”工作机制,鼓励餐饮单位、商业综合体更新高效净化设施,综合施策开展专项治理;聚焦扬尘百日攻坚行动,创新推广基坑气膜等新技术应用。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市城乡污水处理率达到97.5%,清河入选国家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依法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强化“无废城市”建设。防范新污染物环境风险。

  餐饮油烟扰民近年来一直是居民投诉较多的问题。餐饮油烟专项治理成效直接关系着首都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今年的环境报告聚焦餐饮油烟治理专项行动,专篇报告了相关工作进展,治理也初见成效。胡姮委员随调研组到盒马鲜生世贸天阶店实地查看了楼顶餐饮油烟管道和噪声控制设备安装情况,了解到相关市区政府部门推动餐饮油烟治理和噪声污染防治“未诉先办”情况,她建议,要持续推动餐饮油烟专项治理,从源头抓起,积极推进未诉先办,对新增餐饮单位开展引导,加强各部门协同治理、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精准监管水平,强化经验总结,形成可复制的治理模式,并上升为制度长期坚持。吕和顺委员建议,加强对餐饮油烟排放的监测和分析,持续提升治理成效,减少油烟污染对群众的影响。

  固体废物是大气、水、土壤的重要污染来源。李静委员提出,建议北京市参考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年度环境报告,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情况单独成段,增加和充实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情况。陶晶委员提出,要规范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行为监管,各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防止污染环境。朱秋征委员提出,要加强对餐馆厨余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对快递、外卖等行业产生的包装物进行专项治理和规范,防止过度包装造成环境污染。李正斌委员建议,要加强对噪声、电磁等污染的研究和治理,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向纵深发展,加强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采取更具体的措施,持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夯实法治保障根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持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先后制定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条例、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建筑绿色发展条例等25部地方性法规,还将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改)、永定河保护条例、河湖保护管理条例(修改)、公园条例(修改)等列入本届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基本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

  201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2024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明确将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专项工作报告范围。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坚持和完善环境报告制度,2016年首次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2015年环境报告,标志着这一制度正式落地。此后,市人大常委会每年将其列入监督工作计划,截至2025年,已连续10年听取和审议环境报告,覆盖大气、水、土壤、噪声污染防治,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不断推动环境报告制度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同时指导16个区人大常委会全部落实环境报告制度,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生态文明建设中心工作,紧贴首都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坚持首善标准,精准把握人大工作历史方位和人大常委会角色定位,用法治力量加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提供更加坚强的民主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