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后,今年全国两会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马一德很振奋,因为这与他今年带来的一份关于化解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内卷式”竞争、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不谋而合。
“知识产权‘内卷式’竞争没有赢家。”马一德代表长期从事知识产权研究工作,他表示,“我国重点产业当前面临‘内卷式’竞争,并且‘内卷式’竞争的形态已经由‘价格战’‘人才战’升级为‘知识产权战’,即将知识产权诉讼作为手段,阻碍竞争对手进入特定行业领域,甚至存在滥用知识产权阻碍竞争的问题。”
马一德解释道,这主要体现为近年来重点产业领军型企业之间持续不断爆发大规模的知识产权诉讼。这一系列案件本质上是“内卷式”竞争的结果,不仅有损企业信誉和品牌形象,损害消费者利益,还会破坏整个行业生态,导致市场创新活力受到抑制。
“这类纠纷的化解本质上需要系统思维、产业思维。”对此,马一德建议,由相关部门参与,协力推动产业知识产权纠纷的系统化解,真正发挥由企业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的功能作用。
一方面,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找准服务保障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结合点、落脚点,“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集中系统研判,梳理具有重大产业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和经济纠纷案件,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推动纠纷的实质性化解,在经济领域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件,明确政策取向、稳定企业预期,促使当事人通过产品服务质量获得竞争优势,而不是依靠一纸判决独占市场。
另一方面,将产业知识产权纠纷化解作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的重点抓手。针对当前重点产业的“内卷式”竞争现状,应将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与产业纠纷化解充分结合,发挥政府引导功能,以实现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信息共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最终,全面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真正推动由企业创新向产业创新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