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5年 > 第3期 > 大会聚焦

全国人大代表林尚立:大学之“大” 要展现“大学”担当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全国人大代表林尚立:大学之“大”要展现“大学”担当

  在人工智能与技术创新迅猛发展的时代,大学如何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入探讨了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以及大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谈到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人才的核心理念时,林尚立强调了四点关键要素。首要即是“立德树人”,面对机器人、AI技术的发展,人的主体性更为凸显,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其次是深度学习,在AI深度赋能的当下,学生唯有深度学习,掌握知识背后更核心的理念、理论,掌握人类深层的智慧,才能在知识海洋中开辟出创新路径,才能在面对强大的人工智能时坚守人类智慧的本性、保持内心的强大;第三是专业实践,即使有了AI和机器人,专业素养仍然是从业者面对通用技术时的独特优势,通过对知识的持续更新,这种优势将更为突出;第四是开放创新,不仅需具备专业能力,更要能突破专业局限,通过对知识的集成、颠覆和交叉,为社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林尚立表示:“这四个关键要素将成为未来大学教育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也对大学现有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大学从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及培养流程进行系统性、全方位的改革。”

  围绕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融合以及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等问题,林尚立从中国人民大学的实践经验出发,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是对知识的高密度学习,通过系统化的高密度学习、高强度训练,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全方位掌握核心知识,快速夯实基础;二是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创新、互动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自主研学,在此过程中集成多学科知识、挖掘创新源泉;三是坚持面向实践,无论理工类还是人文社科类专业,都要主动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打造从理念、制度到政策的系统解决方案,这也是机器因为自身局限无法做到的事情。

  林尚立指出,未来大学应创造全新生态,助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紧跟前沿的高素质人才,成长为有学问的创新者,展现“大学”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