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 张樾
“有些司空见惯的麻烦,大家可能见怪不怪,但代表的身份会让我想到,要敏感地捕捉问题提出建议。”在市人大代表、中国商报社总编室主任李远方看来,生活中的“小麻烦”可能恰恰是群众生活的“痛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是需要代表切实履行的承诺。
“做代表要有主动性。”“我是13年的老代表,民生问题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李远方的心一直牵挂着群众所需。她表示,人大代表要做到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回“家”进“站”,她有了更多机会和群众交流,也对群众诉求更加了解,“了解群众哪些问题是需要代表呼吁和解决的,让我更能做好‘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牢记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李远方把勤思考、善观察带到了自己的生活里,把找到的群众“需求”变成了代表建议。陪家人就医,发现了夜间急诊一床难求,她马上想到“这是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交通执法可以更具人性化。”她发现因为信息公开程度不足和虚假信息的干扰,有些群众对于公交专用道允许社会车辆通行的时间和范围产生了误区,她思考“柔性执法”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让群众出行更加舒畅。
履职十余年来,李远方提出60多件代表建议,从呼吁公交站点设置的合理化,到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从提升社区卫生医疗服务能力,到做好居民供暖保障,李远方提出的这些建议紧扣着“民生”这个关键词,充分体现着群众需要。
为促消费出个招。“我感觉政府大力提振消费,是在‘来真格’的。”今年市人代会期间,李远方在拿到政府工作报告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在她看来,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要打造更多消费新场景。今年,聚焦“交旅融合”,她提交了一件关于促进高速公路服务区提质升级的建议。
“交旅融合不仅要考虑游客能不能到达,还要考虑到达的舒适度。”李远方表示,如今很多人选择自驾出行,高速服务区的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也会影响人们出行的体验。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调研,她发现,服务区作为连接高速公路与周边区域的纽带,能够成为推动旅游业繁荣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动力,“一个便利舒适的服务区,能对景区产生引流的效果”,同时,服务区也可以成为景区的一部分、成为周边群众的消费新场所。她建议,要加快建设融合交通、旅游、文化、商业等多种功能的开放式服务区,增加包括非遗、科技、文化等内容体验,通过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品质,让服务区成为下一个消费“流行地”。
对交旅融合促消费,李远方还有更多期待:增开针对老年人的养老专线、针对年轻人的博物馆专线,丰富交旅融合的产品选择;通过加强宣传,让交旅融合的这些“名片”既满足游客出行需要,也能成为市民群众出游的新选择……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李远方一直在提出高质量建议的路上持续“寻找”。我们期待,在更多建议高质量办理的过程中,民声有回声、民意得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