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吕亚南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兴国际机场的玻璃穹顶上,这座“新国门”的脉搏正随着航班起降的轰鸣声强劲跳动。与之相邻的大兴区礼贤镇,却以另一种更贴近大地的节奏跃动——田间巷陌间,人大代表联络站的门早早敞开;党群服务中心的人大代表之家里,一场关于民生的讨论正热烈展开;村民家门口,一位身着红色衬衫的女代表握着老人的手,倾听着细碎滚烫的诉求……这里,是大兴区礼贤镇人大主席、区人大代表王淑青扎根的“战场”,也是她以“家站”为笔,在“百千工程”新画卷上挥洒热血的舞台。
以“家站”为纽带:让履职阵地扎根群众
“家站的门开得越敞亮,民意的路就走得越通畅。”这是王淑青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21年9月任礼贤镇人大主席后,她第一时间深入调研,发现原有联络站因拆迁回迁问题布局分散、功能弱化。面对这一难题,她提出“拆中建、传中强”的调整思路:撤销贺北、荆家务等旧站点,在庆贤北里社区、龙头村等新建联络站,并在2021年将人大代表之家迁至党群服务中心,实现全域覆盖。
如今的礼贤镇,已建成1个“家”和5个“站”,配备标准化办公设备,制度上墙、职责明晰。王淑青还创新推行“赋权注力”机制,赋予联络站自主设计活动主题的权利,结合垃圾分类宣传、周末大扫除等民生热点,让代表履职更接地气。“过去找代表有时候还得跑远路,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龙头村村民李大爷十分感慨。
以学习为引擎:为履职能力充电赋能
“活到老,学到老,代表履职更要与时俱进。”王淑青深知,提升代表素质是发挥家站作用的关键。她牵头制定年度培训计划,邀请党校教授讲授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专业讲师讲解人大制度与履职实务,为代表“充电蓄能”。三年来,礼贤镇人大举办履职培训班12期,参训代表超600人次。
学习自然不仅限于课堂。王淑青将“月进站”“季回家”活动打造成“移动课堂”,组织代表参观航空总部园、“百千工程”建设片区,开展交叉式执法检查,实地督导接诉即办、安全生产等工作。2023年,她带着部分人大代表到瀛海、长子营等镇学习家站管理经验,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带回先进理念。“以前觉得提建议就是写材料,现在才知道要‘脚沾泥土’才能说到群众心坎里。”一位年轻代表坦言。
以民声为导向:解急难愁盼见实效
“家站建得好,更要用得好。”王淑青始终将解决群众诉求作为履职核心。她推动建立“接待—交办—督办—反馈”闭环机制,确保选民意见“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三年来,各联络站累计收集意见建议283件,自行协调解决200余件,提交镇政府办理55件,推动区级层面解决19件,办结率100%。
在“临空驿站”规范化发展中,王淑青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随着大兴机场投运,距离机场仅5公里的董各庄村在代表助推下积极开展“小院革命”,打造旅居式出租房屋,年客流量达80万人次。但快速发展的背后,逐渐浮现出监管缺失、服务参差等问题。王淑青深入调研后,提出推进完善大兴临空经济区礼贤镇域内“临空驿站”规范化发展的建议,并推动成立“航宿联盟”,整合旅游资源,创新“临空驿站+N”模式,推动驿站成为展示“新国门”形象的窗口。“既规范了行业,又带动了乡村振兴,这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一位民宿经营者点赞道。
以创新为突破:打造家站“礼贤样板”
礼贤镇的代表家站,不仅是代表的履职平台,更是乡村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王淑青推动完善“代表进站常态化”机制,每月10日开展“月进站”活动,80名区镇人大代表每月至少进站一次接待选民、收集民意。
2024年,她以庆祝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为契机,组织主题征文、研讨座谈等系列活动,并依托“大兴人大”“国门新礼贤”微信公众号以及市区媒体发布镇人大制度、人大工作、人大代表风采信息,让群众直观感受人大工作温度。此外,她探索“进站+走访”新模式汇集民意,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组织代表积极出站、跟踪调研,“零距离”了解社情民意。“家站不仅是‘民意窗’,更是‘监督哨’。”一位参加视察调研的代表如是说。
以使命为担当:书写新时代履职答卷
“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必须时刻与群众同心同行。”王淑青在自己的述职报告中,字字句句透露出为民情怀。三年来,她带领礼贤镇人大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家站覆盖率100%、建议办结率100%、群众满意度超95%……这些数字背后,是她奔走于村社、深夜伏案、与选民促膝长谈的无数个日日夜夜。
谈到下一步的工作,王淑青目标明确——结合临空经济区建设,进一步深化家站功能,推动代表履职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我们要让家站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让每一名代表都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她的眼神坚定而充满力量。从调整站点布局到创新履职机制,从解决民生小事到助推区域发展,王淑青用实干诠释着“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初心。在礼贤镇这片热土上,“家站”不仅是一扇常开的大门,更是一座通向民心的桥梁。
夜幕降临,礼贤镇的街巷渐次亮起灯火。那些星星点点的光,是村民窗前的温暖,是“家站”里不熄的灯盏,也是王淑青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用脚步丈量出的民心轨迹。从纸纸建议到百村蝶变,从田间地头的恳谈到机场畔的“航宿联盟”,她的身影始终与这片土地同频共振。有人问,什么是“人民代表”?答案就镌刻在家站中选民的笑脸里,流淌在“临空驿站”游客扫码下单的“大兴礼物”里,更奔涌在283件民生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的回响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