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5年 > 第2期 > 家站故事

建强代表家站小平台 打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大舞台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韩慧 苗冬丽

  昌平区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打好代表家站“建管用”组合拳,充分发挥代表家站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平台载体作用,着力推动代表家站小平台成为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大舞台。

  建强代表“家站”

  让“小阵地”释放“大能量”

  在霍营街道霍家营代表联络站内,“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标语格外显眼。办公区、会议区、图书角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墙上张贴着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驻家代表相关信息、代表履职风采等,人大代表李宝忠正耐心地接待来访群众。

  雨污水改造、社区病人用车不便、水管爆裂……翻开一旁的《人大代表接待选民记录簿》,一个个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跃然纸上。“每周的星期二是群众接待日,轮值代表会来到代表之家‘坐诊’,倾听群众的诉求并做好记录,及时提交街道相关部门讨论解决,处理结果定期进行公示,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霍家营代表联络站只是昌平区117个代表联络站中的一个缩影。昌平区现有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1116人,其中,市人大代表34人、区人大代表283名、镇人大代表858名。

  近年来,昌平区人大常委会聚焦“高标准建好代表家站”“高效能用好代表家站”,从2018年开始,经过3次调整,除延寿镇、霍营街道、回龙观街道外,其他19个代表之家均设在镇(街)办公所在地。同时,采取以选区、以地理位置、以建制村、以代表为中心的四种模式,建立起117个代表联络站。

  为推动家站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昌平区人大常委会在“建管用”上持续发力。“在家站的设立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坚持条块结合设置、因地制宜调整,查找解决家站建设中不均衡、欠规范等问题。比如,2024年霍营代表之家搬到了龙街里的党群活动中心、回龙观代表之家搬到了创集合,空间更大、功能更全。同时将三级代表编入117个代表联络站内,方便选民群众随时随地、线上线下找到代表。”昌平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王闽榕介绍,在管好家站方面,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的指导意见和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意见,建立区人大统筹指导、镇(街)人大推动实施、家站长具体落实的三级良性运转机制。

  在用好家站方面,昌平家站实行统一的“标配”,家站除了有固定场所、有专人负责、有工作制度、有活动台账、有信息档案、有活动经费以外,还设立了专门负责人,并为每个镇街配备1名人大社工,充实代表家站工作力量。

  家站平台的建设,不仅成为搭建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工作平台,更是成为方针政策、文件精神、上情下达的“宣传站”。在市人大的支持下,各镇(街)家站配备了北京人大网上课堂账号,引导各级代表分散、灵活的经常性学习,成为进一步提高代表的政策、法律水平和履职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同时,人大代表还在代表联络站内,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一步增进人民群众理解支持,形成发展共识,凝聚发展力量。

  直面急难愁盼

  搭起代表选民“连心桥”

  “刘代表,我们家的暖气出现异常,导致室内温度骤降。”2023年10月,沙河镇百货宿舍居民反映暖气出现异常,导致室内温度骤降。代表联络站内,一大早就迎来反映问题的群众。

  为了尽快解决居民的问题,联络站的人大代表立即联系产权单位、协调热力部门,对锅炉进行全面检修。为及时详细了解维修进度,人大代表一直坚守现场,在微信群实时更新维修进度、安抚居民情绪。

  “自从家门口有了人大代表联络站,我们有什么诉求都可以直接向代表反映,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村民张淑兰说。驻站人大代表还不定期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村民家中,收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民意表达更加直接,回应民声更加及时,处理问题更加快捷。

  在昌平区,三级代表进家站听民声已建立了常态化机制,通过提前发布活动时间、地点,让群众就近就便联系代表、反映意见和诉求,形成从记录诉求、整理建议、交办处置、办理反馈到资料归档的工作闭环,推动选民反馈意见的落实。2024年,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1200余人次进家站开展活动,接待群众4500余人次,梳理建议180余条。通过接访和持续跟踪督办,帮助辖区群众解决了供电增容、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等问题,真正做到了民声入耳、民生落地。

  不仅如此,每年年中,政府部门负责人进家站联系代表也是为民排忧解难的一项具体举措。政府部门负责人、代表、承办单位、选民齐座一堂,对当年、跨年办理的建议开展督办。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累计召开督办会100场,督办建议197件,参加代表、政府部门负责人、选民1200余人次,有效推动建议办理提质增效。

  敞开大门搞活动

  汇聚民主“烟火气”

  除了走进家站听意见,昌平区人大常委会在用好家站上不断进行有益探索,如敞开大门搞活动,开展多元活动、观摩学习、示范家站创建等,汇聚民主“烟火气”。

  日前,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礼赞丰收中国”为主题的兴寿镇香屯村代表联络站庆丰收活动在北京金惠农农业专业合作社举办。活动现场,代表们实地查看合作社农产品生长情况,与农户代表交流,了解草莓生产、销售存在的痛点、难点。在分享会上,人大代表、农业专家、合作社成员、农民群众围绕着“如何将千万工程经验运用到百千工程实践中”这一主题,“面对面”讲问题、找方向、提建议。经过2个多小时的热烈讨论,如何实现“千万工程”成功经验本地化应用有了“方向”。代表述职、征集意见、视察调研、学习宣传……多元的家站活动有计划、有重点、有特色地持续开展,“活动常办、代表常去、选民常来”成为家站的工作常态。

  在昌平区,“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不仅成为代表之间一个响亮的口号,更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生动实践。

  距离兴寿镇不远的龙泽园街道龙泽苑代表联络站,不仅接待了延寿镇的人大代表观摩,还接待了平谷区、北京市、内蒙古等人大的参观考察。家站之间相互观摩,一时间成为昌平区的热门词。每个代表联络站每季度组织一次观摩活动、参加一次观摩活动,形成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浓厚氛围。

  一年来,代表联络站之间共组织观摩活动200余场,参加代表选民1900余人次。

  挖掘北部山区、平原地区和南部城乡结合部地区优势资源,分类分批推进示范家站工作,形成群众常来、代表常在、实事常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新常态。南口“四型”代表联络站、龙泽园街道龙泽苑代表联络站、城南街道拓然家苑代表联络站等脱颖而出。南口镇有28个村、12个社区,现有选民52182名,区人大代表26名,镇人大代表70名,目前共建有代表之家1个,代表联络站6个。为了发挥家站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作用,结合南口镇域国土空间规划、各代表联络站区域特征,优化调整联络站空间布局,将6个代表联络站分别打造为治理型、发展型、服务型、学习型“四型”代表联络站,形成1家统筹6站、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工作格局。精准的定位、精确的服务,让代表们的履职更有针对性。南口地区人大代表已推动解决公交线路优化配置、旱厕改造、雨污水管线改造等多件民生问题。

  家站平台的建设运用,不断丰富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昌平实践。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人大代表就在身边,让民声、民意、民智通过人大代表进入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切实用代表家站小平台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