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 张樾
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们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工作报告。大家一致认为,报告总结成绩客观全面,部署任务清晰明确,是一个高举旗帜、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好报告。紧扣报告内容,围绕服务保障首都发展大局和满足人民群众“七有”“五性”需求,代表们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建言,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助力新时代首都发展“蹄疾步稳”
高标准做好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北京中轴线申遗圆满成功、第二批市级机关完成搬迁……报告充分展示出过去一年首都功能持续优化提升的丰硕成果,“含金量”满满。围绕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纵深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代表们接续献计献策。
促进文化活力竞相迸发。如何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底色更足、成色更亮?代表们认为,一方面要深挖丰富文化资源,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新技术赋能文化新场景新业态,另一方面要善于展示,推进老字号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打造世界文化遗产IP,衍生更多“城市名片”。
跑出科技发展“北京速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斐然,不少代表对报告提出的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深表赞同,建议要用制度优势为创新创业活力迸发保驾护航。结合北京优势,有的代表提出在中关村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示范区。代表们还建议,筑牢首都人才竞争优势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吸引更多全球优秀人才来京创新创业。
“瓣瓣同心”绘出协同发展新图景。202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第二个十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代表们认为,要积极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京津冀三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议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临空区、京西山区等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交流“动脉”;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围绕生态保护发展、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形成更多联动。
厚植优势做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报告数据详实,内容丰富,晒出了北京高质量发展亮眼成绩单。代表们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点赞,更积极建言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以“新”提“质”助推创新动能愈发澎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代表们建议,要充分发挥北京在人才储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完善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加强对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政策扶持,推动打造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
以“质”促“新”注入科技转化强劲推力。代表们认为,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用好广阔市场和科技优势,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重大决策,赋能基层治理、医药、教育、养老、文化等各领域,推动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以更优营商环境让“北京服务”更亮更强。代表们建议,积极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强化国际化仲裁机构建设,促进营商环境国际化。有的代表建议强化基层对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的落实力度,给民营企业更多“强心剂”。
以点亮“京”彩引领消费新风尚。代表们从激发“老字号”创新活力、推进商圈“改造焕新”、强化招商引资、点亮“夜生活”、发展“银发经济”“会展经济”等方面提出高质量建议。值得注意的是,文商农旅体结合成为代表们口中的高频词,不少代表都认为,北京市构建大旅游格局要形成深度协同、多方共赢的局面,要建设更加开放的国际化软环境。有的代表建议,要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群众更愿消费、更敢消费。
一针一线“织”出城市温度
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到改善交通出行条件,从城市更新重“面子”更重“里子”到抓好两个“关键小事”,聚焦大城善治,北京可谓下足“绣花功夫”。代表们畅所欲言,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治理之路纷纷出招。
绣出“精细”之城。代表们建议,城市更新过程中要强化规范引领和区域统筹,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科学设置审批流程,有效激发市场潜力活力。聚焦矛盾纠纷化解,有的代表建议构建全市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形成隐患排查闭环,将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代表们还提出优化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为基层减负、畅通重点区域交通“微循环”等建议。
擘画美丽北京。围绕提高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进建筑领域低碳发展、推动零碳园区建设、打造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等方面,代表们提出建议,推动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结合生态涵养区优势,代表们建议全面深化花园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生态环境深度融合,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建设平安北京。代表们建议,要继续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涉老诈骗等案件的打击力度,健全完善反诈防骗宣传预防工作机制,更好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同时,青少年沉迷网络问题依然值得关注,公安、网信等部门应加大网络保护力度,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安全上网。有的代表建议,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更好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绘就大美京郊。围绕产业振兴,代表们建议,要科学编制乡镇域、村庄专项规划,一区一策科学指导农村发展;要持续技术赋能、文化赋能,鼓励发展特色民宿、林下经济;要加强对直播电商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拓宽农产品“出路”。此外,代表们认为,吸引更多新农人筑梦乡村既要加强农村优质资源建设,让农村更多“出人才”,也要用好科技小院、博士农场等平台“引得凤凰来”。
办好实事提升民生“幸福底色”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聚焦2025年工作,报告中提出一系列惠民举措,充分体现了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更是代表们审议中的高频句。
助力“大有可为”更“劳有所得”。报告中指出,要“抓好就业这个民生头等大事”。围绕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代表们建议,通过改善课程设置、依托产业园区搭建实习基地、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做好教学与就业的衔接,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代表们还建议完善就业培训平台,加强新就业群体从业人员权益保障,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
全方位、全周期让人民更有“医”靠。代表们认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既要加强整合,推进国家医学中心、罕见病科研基地、妇女儿童发展基地、医疗损害鉴定专家库等的建设,也要关注基层医疗机构在学科建设、设备投入、健康宣传等方面的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为老年人幸福生活“加码”。北京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如何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围绕持续推动医养结合、优化养老服务驿站布局、发展普惠型社区养老、建立健全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代表们建言献策。有的代表建议在出行、就医等领域进一步推进适老化改造,探索“老年父母+残疾子女”家庭共同入住养老机构或其他照护机构的举措,做好深层次服务和人文关怀。
身心并重纾解“少年愁”。代表们建议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要“抓早抓小”,要大力加强全市儿童心理疾病的筛查与监测工作,构建“家—校—社—院”协作机制。有的代表提出,要关注家长、老师的心理健康情况,减少压力传导。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承上启下、十分重要。代表们一致表示,要聚焦首都高质量发展所需、瞄准人民群众所盼,进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为不断开创首都改革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篇章贡献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