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5年 > 第1期 > 大会聚焦

深化改革助推首都发展势好质优 锚定目标狠抓落实开新局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围绕“深化改革促发展”和“锚定目标抓落实”主题召开两场新闻发布会。

  大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春荣主持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东城区、朝阳区、通州区、昌平区、延庆区负责人,介绍相关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精品大展点亮博物馆之城

  “2024年,北京文化市场持续火热,文化消费备受青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介绍,去年全年营业性演出5.7万场,比2023年增长16%,再创历史新高。在园博园,北京与自贡联袂推出北京史上规模最大“京彩灯会”。在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运转步入正轨,“三星堆与金沙”展览火爆出圈,北京艺术中心推出300余场高品质演出,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博物馆建设是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霍志静介绍了一组数据:到目前为止,北京的备案博物馆已达到241家,类博物馆达到59家;去年新开放的大运河博物馆,全年参观游客量超260万人次;北京博物馆客流量逐年攀升,去年达到9000万人次。

  霍志静介绍,今年北京将加大改革力度,开展文化文物单位改革试点,同时加大优质文化内容供给力度。

  高精尖产业发展跑出“北京速度”

  市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鑫用3个词来概括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即“形稳、势好、质优”。其中,“形稳”体现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势好”体现在高质量发展态势向新向好,“质优”体现在人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

  张鑫介绍,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速为5.2%左右,这一增速来之不易。近年来,本市持续提升优势产业发展能级,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动机,高精尖产业发展跑出“北京速度”。

  “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期目标是5%左右,这个安排总体上兼顾可能与需要,积极可为、实事求是。”张鑫说,今年要更大力度抓经济稳增长、抓扩大有效需求、抓产业发展、抓改革开放、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规划高质量编制,实现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

  信息软件业跃升全市第一支柱

  “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万亿元,同比增长7.5%左右,有力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信息软件业,2024年营业收入突破3万亿元,跃升为全市第一支柱产业。”市经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维亮介绍,本市将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驱动力,现有的人工智能企业已超过2400家,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全国首个元宇宙数字体验综合体已落地首钢园。

  刘维亮介绍,2025年本市将加力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多维度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8%,占GDP比重超过45%的年度目标。

  “我们将重点实施五项行动,包括‘人工智能+’行动、示范标杆引领行动、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行动和数字经济‘走出去’行动。”刘维亮透露。

  新开大型商业设施超150万平方米

  市商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卢慧玲介绍了“两区”建设进展及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成效。2024年,本市加速落实国务院批复服务业扩大开放2.0版工作方案,仅用一年时间完成超八成的任务。“两区”建设以来,本市累计实施120余项突破性政策,其中全国首创政策近60项,连续三年在全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评估中排名第一。

  锚定新质生产力,本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卢慧玲介绍,2024年1至11月,本市新设外资企业1777家,同比增长14%,高于全国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持续推进。据介绍,2024年本市新开大型商业设施面积超150万平方米,建成一刻钟便民生活圈693个,全年带动960家首店落地,老字号总数达到274家。

  12345热线民生大数据驱动城市治理

  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舫介绍,6年来,北京12345热线受理市民、企业反映1.5亿件,诉求解决率、满意率分别提升到96.7%、97%,一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

  一些城市治理中的难点大事也在改革中得以破解。孙舫介绍,2021年北京建立“每月一题”机制以来,共有60余个问题纳入治理范围,完成1800余项任务,出台400余项政策措施。2025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新建住宅项目质量监管、医疗服务流程优化、电动自行车交通安全管理、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等13个问题将纳入专项治理。

  “接诉即办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孙舫说,下一步,本市将持续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强化12345市民热线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健全接诉即办全流程工作机制,发挥民生智库作用,深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

  让古老中轴线绽放时代光彩

  去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15处遗产构成要素中有12处坐落于东城。“我们坚决扛起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主力军的使命职责,以申遗保护带动老城复兴,书写了一份人民满意的‘东城答卷’。”东城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献森说。

  东城区完成了社稷坛等重点文物腾退,“左祖右社”风采再现;实现了天坛医院旧址等项目的腾退和整治,全面畅通了景观视廊;推动了钟鼓楼周边等重要节点的环境整治,壮美中轴尽显古都风韵。

  今后,东城区将创新守护古都文脉,系统推进城市更新。落实好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动孚王府、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腾退签约,实现正阳桥遗址对外开放。积极探索文物建筑社会化运营管理机制。围绕“一横一纵一圈”重点区域,形成更多改革创新的“东城经验”。

  以人民为中心建“五宜”朝阳

  “过去一年,我们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五宜’朝阳,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朝阳实践迈出坚实步伐。”朝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小杰说。

  朝阳区更富开放活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2024年,朝阳区承接了全国首批医养结合示范区等31项国家和市级改革试点,完成了78项改革任务。

  朝阳区更有发展质量。2024年,八大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社零额保持全市首位。

  朝阳区更具澎湃动能。全市首个互联网3.0产业园年营收突破30亿元,本市首家数字人基地启用,首个数字医疗特色园区揭牌。

  朝阳区更加协调发展,也更温暖幸福。2024年,朝阳区系统谋划城中村改造五年规划。累计成立21个教育集团,加快推动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北京中医医院朝阳院区等大医院规划建设。

  跑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通州区委副书记、区长郑皓用“千亿投资”“三大工程”“全域全季全时”“两个示范区建设”这四个关键词展望了北京城市副中心2025年的新发展。

  “副中心的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5年超千亿元,建安投资总量连续6年位居全市首位。”郑皓表示,今年副中心将继续保持千亿元投资强度,全力跑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为了给各类企业人才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通州区已重点谋划了“全域场景创新之城”建设工程、科技创新资源倍增工程、“十百千”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通州区将紧紧抓住副中心人气流量机遇,构建全域全季全时的大文旅发展格局。

  副中心将继续深化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与北三县联合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北三县拓展延伸。

  打造首都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

  “昌平区是全市重点发展的平原新城,是首都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去年,我们GDP增速和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增速均走在全市前列。”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刘晓东表示。

  前几天,昌平区与清华大学合作建设的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如期交付,该项目2023年一年内就实现了规划、设计、开工“三步走”,2024年又实现一期完工投用,今年底将整体完工投用。

  在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昌平医药健康产业将聚焦医疗器械、美丽健康等赛道,加快建设国际医疗器械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美城”;先进能源产业将聚焦氢能、储能、能源互联网等赛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将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高成长赛道,建成小米未来产业园等重大项目。

  当长城文化带建设“领头雁”

  “习近平总书记给石峡村乡亲们的回信,为我们进一步做好长城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延庆区委副书记、区长叶大华说。延庆区编制了长城保护相关规划,发挥无人机产业优势对长城开展高精度勘察测绘,还组建了专业的长城保护员队伍,“机制、科技、队伍三方协同,形成了长城文化保护的延庆经验。”

  近年来,延庆区的各项工作出彩、出圈、出新。叶大华详细介绍了冰雪产业和生态建设的亮点工作。

  叶大华用一串漂亮的数字介绍冰雪产业的发展成果:每个雪季游客接待量400万人次以上,冬奥会后,各场馆举办了20余场高级别冰雪赛事、45场市级品质体育赛事。践行“两山”理论,延庆区积极探索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和结果应用,去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