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书文 本刊 吕亚南
何裕建是怀柔区第五、六届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他出生在湖南永州,常说自己“原本就是农民出身”。何裕建做过中学教师,又成为海外学者、大学教授,如今以新的方式回到乡村——仿佛走了一个圆,回到“出发”的地方。他格外珍视这份与土地的情感,数十年如一日,以学识回报乡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亲眼见证理想生根发芽。
今年是何裕建连任区人大代表的第9年,2024年创办的博士农场赢得了乡亲们的一致赞誉,成为大家口中“最受欢迎的代表”。这位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科学家,主动走出象牙塔,脚上沾着泥土,心中装着农民,提交的每一份议案和建议都浸润着乡土情怀,也将论文写在了广袤的田原大地上。
履职有担当:建言里的为民之心
2013年9月,随着中国科学院大学落户怀柔,作为化学与化工学院的教授,何裕建扎根于此,投身教学科研一线。这些年,他在专业领域勤恳不辍,取得多项重要学术成果,始终不忘学者初心,将个人奋斗努力融入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大局。
2016年12月,何裕建当选为怀柔区第五届人大代表。身兼大学教授与人大代表双重身份,他积极推动中国科学院大学与怀柔区开展更深层次的校地合作,力求以专业能力履行代表职责,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2018年,何裕建带领团队开展对农村沟域的全年跟踪调研,发现早期沟域经济发展中冷水鱼养殖对怀沙河水质造成化学污染,存在隐患。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迅速反应,依据大量实地调研数据撰写并提交了“关于怀沙河水质调查及治理的建议”。这份建议直指症结、数据详实,扎实的研究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有效推动了区域水环境的治理进程。
近些年,何裕建将目光更多投向民生领域、社会发展领域,围绕怀柔科学城建设中的“衣食住行”等问题,在多类场合提出切实建议。其中,他历时3年深入研究的“北京地区燃油质量与雾霾天气关联性”课题,系统梳理问题症结,以此为基础牵头起草的雾霾治理建议,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回应。
“脚踏实地,做一名为民发声的好代表,做一个问心无愧、有良知的人。”这是何裕建常说的话。为获取第一手科研数据,他常年带领学生深入怀柔的山水之间开展实地调研,步履不停、情系热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学者和代表的真诚与担当。
科技来惠农:田原绽放“科技之花”
在与农民日复一日的密切联系中,何裕建注意到,许多果农深受柑橘黄龙病“可防可控不可治”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困扰。2013年起,他积极投身该研究,带领团队到湖南江华、江永和广西容县等地深入调研,开展田间试验与技术攻关。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五年如一日的努力,2018年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成果帮助众多果农摆脱困境。
何裕建进一步发现,土壤修复改良和生物防治技术不仅对黄龙病效果突出,也对其他作物的防病、增产、提质及风味恢复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因此,他推动设立了“土壤修复改良与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专项课题,在田原大地绽放出了新的“科技之花”。
国科大校园毗邻怀北镇河防口村,地处怀柔科学城北部核心区,村后山岭便是雄伟的明长城。2021年区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后,何裕建与王秀红等区镇人大代表一同到长城调研。他们发现,长城南侧的“老树沟”盛产红肖梨,然而这里的红肖梨品质参差不齐,石细胞含量差异大、口感不稳定,亟待科学改良。何裕建谈起攻克黄龙病的经历,迅速引起多位代表的共鸣。“这是能为老百姓做的实在事,咱们必须干!”一项“农业+科技”合作计划,就在长城上一拍即合。
说干就干,何裕建开始带队对百余亩红肖梨开展土壤修复与改良的实验。经过连续两年不断钻研,处理后的红肖梨,色泽、口感明显提升,退化植株也恢复健康,当地年总产量达到约35万公斤。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果农笑逐颜开。“每次来到村里,乡亲们大老远就热情招呼,邀我们去家里喝茶吃饭——人大代表为人民,再苦再累,这一刻都值了。”何裕建说。
除科研实践外,何裕建还开设了“田间课堂”,为果农讲解病虫害防治与果树日常管理知识,并邀请村民走进国科大实验室参观学习。他以人大代表和科学家的双重身份,搭建着连接学术与田间、知识与行动的现实桥梁。
作为在一线:把实验室搬进了田间地头
今年6月,何裕建获得北房镇小辛庄村颁发的“荣誉村民”证书,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对他作为人大代表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认可。
自2024年4月起,何裕建和团队长期深入怀柔科学城南部的“科学田园”规划区——小辛庄村。为助推科学田园建设,8月,北房镇在试验田旁启动博士农场田园实验室,何裕建定期走进田间,隔三岔五到村里为农民讲解种植知识、为农作物“把脉开药”。通过精准的土壤个性化调理,仅3个多月小辛庄村就实现了土壤生态重构。如今,土壤各项指标全面恢复正常,亩均增产10%以上。
去年10月,实验室旁边的试验田喜获丰收。紫衣花生的商品率较对照田提高20%,板栗味红薯增产25%,双双创下历史记录,更重现了许多人记忆中“小时候的味道”。村里70多岁的老人李正红惊叹:“活这么大岁数,从没见过这么高的产量!何代表真不愧是‘代表’,技术真牛。”去年11月,小辛庄博士农场的万余斤蜜薯正式发车,进入盒马供应链。今年春季,这片土地依托盒马等一线渠道,推广蜜薯、高油酸花生和水果玉米等高附加值作物,实现以销定产、科技兴农。
今年,何裕建已经把实验设备直接搬到了田间地头。村民纷纷称赞:“何代表不一样,他讲的话我们能听懂,做事也贴心。我们处得就像老朋友。”这片博士农场,已然成为人大代表履职与科研为民紧密结合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