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聃
为深入推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营造向上向善社会好风气,经市委批准,5月中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征求意见建议工作。1.3万余名三级人大代表深入代表“家”“站”征求意见建议,代表和市民群众总体上对全市文明行为促进和文明风尚培育工作持肯定态度,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建议。
一、构建文明行为促进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一)统筹推进机制运行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统筹推进机制运行基本顺畅,各区、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沟通协调进一步加强,建立了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宣传形式单一、内容缺少深度;各部门常态联动、协调合作力度有所欠缺,存在信息壁垒;部分协管部门积极性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不够;《条例》的实施涉及多个部门,职责交叉较为突出,容易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负责”的情况。
在统筹推进机制运行方面,主要有如下建议:强化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技术赋能打造“文明云”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实现部门间信息实时共享;明确各部门详细的职责清单,强化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的牵头作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协同推进、群众共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
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保障方面,主要有如下建议:培育文明行为促进的社会文化氛围,使文明行为成为社会共识和行为准则;构建多元主体宣传体系,有效提高群众知晓率;完善《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与社会资源整合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二)不文明行为治理
北京市社会风气整体向好,礼让行人、排队候车等成为社会常态;公共秩序改善,垃圾分类等政策实施取得一定成效;志愿服务更加广泛,“北京榜样”等先进典型示范效应显著;市民文明素养明显提升。但以下不文明行为仍较为突出:交通秩序方面,如逆行、超速、闯红灯等;公共秩序方面,如车辆乱停乱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等;社区治理方面,如遛狗不拴绳、电动车电池上楼、堆物堆料等;网络秩序方面,如低俗虚假内容、网络暴力等;农村地区红白事大操大办等。
针对不文明行为治理,主要有如下建议:加大文明行为宣传教育;开展专项整治,针对遛狗不拴绳、车辆乱停乱放、公共场所吸烟等顽疾加大执法力度;在商圈、景区等重点区域安装违停抓拍智能监控、吸烟识别系统等;在网络平台开设文明直播间,抵制网络暴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如增加公共充电设备等。
针对机动车、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乱行乱停乱放治理,主要有如下建议:持续开展规范停车和文明出行宣传教育;执法管理奖惩结合,采用“首次警告+二次限用”措施,对占用应急通道的车辆“贴单+拖移+曝光”;科学规划停车区域,分区摆放、分类归位,快递、外卖车辆划定专属停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潮汐车位”模式,整合车位资源,通过平台实现错峰共享;通过新技术应用实现自动监控,增设“电子围栏”。
针对电动车电池上楼、装修噪音治理,主要有如下建议:规范装修审批报备监督,推广隔音材料和工艺,推行静音时段,对高噪音施工限时管理;探索电动车“一车一池一码”溯源管理;运用典型案例开展电池入户火灾风险宣传教育;执法管理采用“邻里调解+执法惩戒”人防模式,运用热成像摄像头、电梯阻车系统、智能分贝监测设备等技防手段;在小区、写字楼等区域按人口比例合理布局智能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加大收费补贴。
(三)执法人员文明执法
北京市执法规范化水平显著提升,多数执法人员能依法依规执法,公众满意度逐步提高;执法透明度有所提升;部分地区推行说理式执法,缓解对立情绪。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部分执法人员态度生硬、简单粗暴;执法部门编制紧张,基层执法压力大;执法程序不规范,对新法规、新技术掌握不熟练;执法人员自由裁量权行使不规范,同案不同罚;执法刚性不足,部分管理单位无执法权,劝阻成效甚微。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有如下建议:定期开展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法律知识、沟通技巧、新技术应用培训;减轻基层执法压力,按辖区人口比例配置执法人员,探索非现场执法;建立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市级文明行为执法标准,明确各类场景下的处罚裁量基准;推广分时段分区域管理,实现“严格执法有力度、柔性管理有温度”的刚柔并济局面。
二、营造向上向善社会风尚
(一)好人好事发现、宣传和激励
好人好事挖掘渠道进一步拓宽,如微网格员收集、线上平台报送;宣传形式不断创新,通过短视频、社区活动等形式增强感染力,传播覆盖面扩大;激励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对善行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物质激励不足,与付出不成正比;好人好事发现渠道较为单一,部分善举未被及时发现;精神激励不足,难以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后续保障缺失,可能致使好人“流血”又“流泪”;宣传内容缺乏对人物的深度挖掘,感染力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有如下建议:在专门平台开设好人好事推荐窗口,鼓励市民随手拍、随手报;推行“文明积分+”机制,积分与公共服务优惠挂钩,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加强凡人小事的收集和宣传;建立健全后续关怀机制,为因助人受伤者提供医疗救助、生活保障;加大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力度。
(二)德育教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学校普遍重视德育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部分学校创新德育模式,开展文明班级评选、志愿服务,将德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家庭─学校合作机制逐步完善,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渠道协同育人;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明显改善。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合作缺乏深度协同;德育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同质化现象;德育形式化,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德育评估机制不健全;教师师德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教师言行不一。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有如下建议:深化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德育管理,联合社区、企业共建德育实践基地;创新德育内容,分阶段分层分类培养;创新德育形式,探索体验式、浸润式德育教育;建立学生德育成长档案,与评优、升学挂钩;赋予教师合理管教空间,将师德表现纳入社会监督。
(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北京市社会公平正义氛围逐步形成;司法透明度提升;“阳光执法”得到群众认可;公共服务政策不断完善,教育、医疗资源均衡化措施惠及更多群体;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进一步加强。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城乡、区域教育、医疗资源差距大;司法公信力有待加强,民事案件审理周期长、执行难、成本高;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行政执法中存在对同一违规行为处罚标准不统一的情形;就业市场存在基于年龄、性别的隐形歧视,就业机会不均等。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有如下建议:加强司法救助,为农民工、老年人等群体提供免费法律援助;推进政务公开、司法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确保分配公平,严禁就业歧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强化执法公正,明确处罚裁量基准,避免自由裁量权滥用;推动公共服务均衡配置,通过集团化办学、“医联体”建设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
(一)网络空间治理
为构筑正气充盈网络空间,主要有如下建议:运用技术手段综合治理网络空间,创建“AI初审+人工复审+伦理审查官终审”的三层过滤机制;健全内容分级响应机制和权威信息发布机制,建立谣言数据库,定期发布辟谣榜单;推行“信用惩戒+阶梯式处罚”制度;明确“谁运营谁负责”,强化网络平台、APP软件、新闻网站的主体责任;推行实名制管理;制定专门法律条款,明确违规行为边界和处罚标准;完善举报人奖励制度,鼓励全社会参与网络治理;加强政府部门协同联动,实现数据互通和动态监管。
(二)矛盾纠纷预防、调处
部分地区通过网格化管理、矛盾调解中心等模式,实现纠纷就地化解;调解人员工作态度积极,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化解及时;12345市民热线等诉求渠道较为畅通,问题解决率逐步提高,群众满意度较高。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基层调解组织专业化程度不高,处理复杂纠纷能力有限;涉及多领域矛盾时存在部门间相互推诿的情况;群众对调解机制信任度低,部分人倾向通过信访、闹访解决问题;对潜在风险发现不及时,导致问题升级;新型矛盾缺乏专业调解渠道,部分调解难以执行、履行率低。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有如下建议:建立专职调解队伍,建立分级培训体系;依托“社区网格+接诉即办”开展常态化隐患排查,建立重点人群、重点领域台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对非诉解纷机制的认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落实诉调衔接、信调衔接、警调衔接;明确各部门职责边界,健全“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
为解决医患纠纷、维护就医秩序,主要有如下建议:完善纠纷调处与法律保障,在医院设立专门调解室,加大医疗责任险覆盖面,加强医院安保措施,建立医闹信用惩戒机制等;推广“非治疗情景接触”,如健康讲座、医院开放日,引导医患相互理解信任;优化医疗服务,通过线上预约、智能分诊、电子缴费等功能减少患者等候时间,避免过度检查、过度医疗;加强部门行业监管,强化医德建设,完善医疗信息公开;优化医疗资源,推动“分级诊疗”落地,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
(三)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社区、学校、企业等逐步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增多,重点人群心理服务取得进展,线上心理服务平台发展迅速。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覆盖面不足、资源不均;存在认知偏差,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心理服务人员相对不足且专业性参差不齐,缺少统一的资质认定;行业监管缺位,存在乱收费、过度咨询等现象;缺乏针对不同群体的定制化服务。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有如下建议:普及心理知识,消除“病耻感”偏见;推进均等化工程,实施心理服务进社区(村),通过政府购买、职业补贴吸引人才投身基层服务;完善情绪疏导设施建设;加强行业监管,规范心理服务人员资质认证、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建立高风险重点人群心理档案,对存在暴力倾向和反社会人格的人群进行筛查和预警。
(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教师轮岗制度效果初显;逐步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抑郁、焦虑等问题及时介入;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提升,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效果初显;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有所创新,学生参与度提高。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专业心理教师配备不足;对极端心理问题干预不及时;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知偏差;心理课程内容单一,未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计;心理测评流于形式,未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难以动态追踪。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有如下建议: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医院联动,为学生提供全链条支持;开发小初高一体化心理健康课程;按师生比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加大经费投入;依托大数据建立“一生一档”心理成长档案;探索建立北京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提供在线测评、24小时心理热线等服务。
四、夯实民生基础进一步化解社会戾气
(一)政府公共服务
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投入加大;学校硬件设施改善;就医流程优化;社区养老服务增多;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基层文化站、图书馆等设施覆盖率提高;村级养老助餐点、医疗室建设逐步落地,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足,普惠型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养老“空心化”;“分级诊疗”推进缓慢,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弱,患者仍倾向到大医院就诊;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失衡;基层文化服务形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不高;政务服务系统未打通,老年人面临“数字鸿沟”。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有如下建议:推进“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落实“分级诊疗”;增加养老服务机构与种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普惠型养老机构建设;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通过教师轮岗、联合办学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提升基层文化服务吸引力;简化政务服务审批流程,推动公共服务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
(二)特殊困难人员帮扶
特殊困难人员帮扶政策体系基本建立;部分地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个性化帮扶;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成效显著,志愿者、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关爱活动;困难群体获得感得以提升。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帮扶对象无法精准识别,部分“沉默少数”未纳入台账;帮扶资源整合不足,部门、社会组织间缺乏有效协同;专业服务人员缺口大;申请流程繁琐,审核周期长;多以物质帮扶为主,缺乏就业指导等“造血式”帮扶。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有如下建议:建立“大数据+网格化”识别机制,实现“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建立帮扶资源整合平台,统筹政府、社会、企业资源;完善服务专业化水平及技能培训体系;扩大救助覆盖范围,帮扶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挂钩进行动态调整;简化审核流程,实现“一站式”服务。
(三)消解社会戾气
为减少、消除社会戾气,主要有如下建议: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帮助压力群体疏导情绪;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强化法治与规则意识;净化网络环境,避免流量至上,避免过度渲染贫富差距、性别对立等制造焦虑的内容;优化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保障机会相对均等;增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凝聚力,减少陌生人社会的冷漠感,宣传多元包容理念。
通过本次征求意见建议工作,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倾听了市民群众关于《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的切身感受,充分发挥了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文明行为促进和文明风尚培育,代表和市民群众积极建言献策,为《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次征求意见建议工作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人大力量”。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