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5年 > 第9期 > 学习与思考

聚焦专题之“问” 凝聚监督之力——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第一期“人大业务工作坊”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 / 本刊 吕亚南  

  为认真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要点的部署要求,打造多层次、多维度、系统化学习培训体系,机关党组研究决定,在机关持续举办“人大业务工作坊”,围绕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领域,邀请相关业务骨干面向机关年轻干部开展学习培训,健全完善人大业务工作交流平台,努力实现依法履职与队伍建设一体推进。8月21日下午,首期“人大业务工作坊”顺利举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王建中,部分机关党组成员以及相关厅委办室分管领导现场观摩指导,40余名青年党员干部和即将参与专题询问工作的党员干部到场学习。

  本期“人大业务工作坊”以“专题询问”为主题,从提升专题询问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的角度切入,由办公厅监督工作协调处处长康佳宁作为工作坊引导人,来自不同部门的7名同志作为分享人,开展圆桌研讨、案例分享和现场互动,推动专题询问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为人大监督工作提质增效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径。

  回顾历程:专题询问的实践探索

  “提到专题询问,出现在大家脑海里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康佳宁以一个问题开启工作坊讨论,引导在场人员深入思考。她从13年前亲身参与市人大常委会首场专题询问的经历讲起,回顾了这一监督方式从探索到成熟、从实践到入法的历程。

  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中央决算报告时首次开展专题询问。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改进和完善专题询问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专题询问常态化、每年安排1至2位国务院副总理及国务委员参加专题询问等系列举措。2021年3月,全国人大组织法明确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包括“承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题询问有关具体工作”,专题询问正式出现在法律规定中。2022年3月,地方组织法将专题询问纳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202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具体规定了专题询问工作的选题、会议方式等。2024年,新修改的监督法将“专题询问”纳入第六章章名中,并增加4条规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专题询问制度。

  2012年9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专题询问,聚焦市级大额专项资金这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公众持续关注的重点领域,常委会委员现场提问,市政府12个相关委办局的“一把手”一一作答,进一步强化了人大监督的力度。

  谈及这场专题询问,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任乃青系统回顾了当时的筹备流程与实践经验。“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亲自指导,成立了4个专题组,由副主任带队,组织了委员代表和监督顾问100多人参加询问筹备工作,在100多个问题中选出了更具针对性的问题。”据她介绍,首场专题询问着重突出了“三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突出问题导向的同时,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坚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委员代表主体作用。

  把握特性:专题询问的选题依据及典型特征

  “如何精准选定专题询问的议题”是年轻干部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监察和司法办公室综合处处长庞智勇从制度层面分析了选题原则和依据。“作为法定监督方式,专题询问的选题必须遵循监督议题选择的基本要求。”他条分缕析地指出:“选题的来源要聚焦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和市委部署安排,聚焦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聚焦法律法规实施和工作落实中的突出问题。”他还强调选题要注重“可问性”:“一场专题询问要一个多小时,如果没有足够有价值的问题去问,很难把专题询问搞好。”

  从首场专题询问至今,市人大常委会已举办24场专题询问,其中10场是同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密切相关的议题。社会建设综合办公室主任李放参与了其中的6场,结合实践经验,她系统总结了专题询问的4个特点。李放认为,公开性、互动性、针对性、时效性是专题询问区别于其他监督方式的显著特征。“记得我们第一次组织养老专题询问,网络直播就有将近50万人同时在线、200万人实时点击。专题询问进入大众视野后,平均点击量都在十几万人次。”她特别指出公开的重要性:“这种公开性决定了所有议题、问题都必须经得起长期的历史检验。”

  案例解析:今年专题询问的创新亮点

  本年度,市人大常委会将于9月和11月分别组织两场专题询问,主题分别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情况”和“本市2024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今年的专题询问在工作方法上呈现出多项创新亮点,负责筹备工作的两位同志分享了具体思路和实施举措。

  教科文卫办公室教科处处长刘将分享了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专题询问的筹备思路。他表示,“专题询问的目的,一是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二是督促政府的工作。”他重点介绍了如何把握实施要点中专题询问的“三个特性”:“公开性方面,要做好邀请市民旁听、网络直播、公开现场问答文字实录等三个方面的工作;互动性和针对性方面,要做好增加随机提问和追问的比重,将其作为增强专题询问实效的灵魂环节。”

  对于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专题询问,任乃青介绍了其亮点和特色。这场专题询问聚焦5个重点部门:水务局、生态环境局、民政局、城市管理委员会和商务局。“为了促进代表委员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我们邀请代表和委员提前介入跟踪调研”,任乃青介绍,“通过和审计部门提前对接,同时请专家顾问参与,给予代表委员专业化支撑,使提出的问题既有专业性,又能直击群众痛点。”

  专题询问不是“一问了之”,跟踪监督是关键环节。任乃青还分享了几个预算工作委员会开展跟踪监督的成功案例:2023年对朝阳区土地批而未供问题进行的回头看跟踪监督,推动了市规自部门优化代征绿地补办手续;2024年对纯电出租车充换电站建设未达标工作进行的跟踪监督,促进了交通部门充分发挥协调机制作用,当年建设了51座充电站。此外,还将审计整改后续监督与每年年底的预算初审工作紧密结合,及时将审计查出的问题及整改进展提供各专门委员会,使其在预算初审中重点关注审计查出问题是否整改到位、是否屡审屡犯、其他部门是否出现类似情况等,形成监督闭环。

  互动交流:在破解难题中进一步凝聚共识

  台上的分享结束后,互动环节将活动再一次推向高潮。青年干部们围绕专题询问提出问题,分享人坦诚回应,现场交流热烈——

  有的同志提出,如何从繁杂材料中筛选关键问题。庞智勇回应:“需要我们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梳理出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包括政府工作切实要改进的问题。”

  有的同志提出,如何在专题询问中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社会建设委员会工作机构干部宋科研从代表作用发挥的角度分享实践经验:“在去年的医保基金专题询问准备过程中,我们创新调研方式,组建了15个小型化调研小组,每个组3至5名代表,从调研座谈到撰写报告提出建议,全程都由代表做主。”这种模式既保障了专业性,又确保了民意“原汁原味”。

  有的同志提出,专题询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环节和操作细节。监察和司法办公室司法处干部李丽结合参与经验,总结了三点体会:一是持续有效沟通,确保与政府部门、代表委员及同事之间信息互通、反馈到位;二是做好场景预判与把控,通过多项预案应对突发情况,落实随机提问和追问要求;三是强化成果运用,将专题询问结果固化于审议意见中,用于后续跟踪监督。

  还有同志提出了如何把握专题询问问答中专业性与可理解性的关系问题。李放回应:“要站稳人民立场,提出的问题要符合群众期待,符合群众生活场景。”刘将补充道:“从选题角度而言,我们的工作基本上都是跟民生领域密切相关的,所以两者是兼容的,当然,这也需要做好与各部门的提前沟通。”

  活动接近尾声时,王建中秘书长现场提问:“经过长期实践,专题询问工作还面临哪些挑战、存在哪些不足?”李放直言不讳两大挑战:一是需要进一步发挥好“两个联系”机制作用,加强常委会及组成人员同人大代表的联系,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找准群众之问、代表之问;二是加强专题询问的统筹协调,提高问前问后、线上线下询问的监督质效。她呼吁:“要进一步增强制度自信,展示人民之问、人大之问的互动效果!”刘将则从制度设计角度提出思考:相比审计整改方面的专题询问有审计法强力支撑,其他方面的专题询问权威性、整改刚性有待加强;议题切口需更精准,避免“大而化之”;现有专题询问大多结合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或执法检查展开,可更多探索单独开展专题询问,增强监督效能。

  面对挑战,与会者展现的是“越干越有信心”的昂扬姿态。这场关于“如何问”的探讨,最终是为了更好地回答“如何干”。大家一致表示,要将第一期“人大业务工作坊”碰撞的火花,转化为落实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的脚踏实地行动,为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