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5年 > 第9期 > 特别报道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执法检查系列述评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 / 高枝

  “要能有个‘好人热线’就更好了!”

  今年4至9月,市人大常委会对《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31位市级领导带头,万余名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同步走进代表家站听取意见。在收集到的一万三千余条建议中,“部分善举未被及时发现”“好人好事反馈渠道较为单一”“激励奖励不足”排在相关类别问题的前三位。

  常年义务帮忙维修社区公共设施的老人、暴雨中协助推车的外卖小哥、默默照顾残疾邻居的上班族……市民将目光投向了身边“未被发现”的凡人善举。这背后,不仅关乎行善者自身的荣誉感、获得感,更关乎城市的文明底色和社会治理的深层逻辑。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行善之人需要被看见、被鼓励,这份“肯定”的力量不仅会转化为持续而为的内在动力,也会成为看得见、学得来的“文明教材”。见贤思齐、从己做起,一传十、十传百,当道德的力量以几何级数增长,个体行为就会成为群体共识,偶然一举就会固化为长期习惯。

  而背后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凡人善举汇聚成流,便成为城市治理中强大的正能量。当更多人主动扶起倒地的共享单车,愿意驻足为拥堵的路口引导交通,共同筹款为老旧小区安装照明灯……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就成为市民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生动体现。

  北京市民素有古道热肠、急公好义的传统。作为首善之区,多种渠道发现真善美、弘扬正能量的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从常态化选树“北京榜样”,到媒体与企业联合发放“正能量奖”,从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到为见义勇为者积分落户加分……这些制度设计的背后,都是对“德者有得”价值理念的深刻认同。

  诚然,善行不分大小,但执法检查发现,良言一句、帮扶一把,生活中这样“不太起眼”的温暖细节往往容易被忽视。现有的好人好事发现机制仍以系统推荐、阶段性评选为主,缺乏更统一、便捷的市民报送渠道。文明风尚的建设,需要以更加直接、更接地气的方式,将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

  “要能有个统一的‘好人热线’就更好了,大家随手一拍,一键上传,就能让正能量及时传递。”代表们提出的建议并非凭空设想,而是基于北京现有治理经验和市民需求的现实考量。

  “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已成为北京城市治理的标志性平台,它高效回应市民诉求,体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首都温度。那么,能否建立一条类似的“文明专线”,让市民不仅“诉求有门”,亦能“表扬有路”?

  市民和代表期待一条热线如何发挥作用。

  “顺义好风气”带来不少启示。坚持善不嫌小、事不怕微,2023年以来,顺义区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好人好事发现、宣传、激励机制。街巷长、网格员、楼门长把“寻找身边的榜样”当作日常工作,社区和村的党员大会上每月都要通报好人好事,区里让“好人”上台宣讲,“好人”所在单位和子女所在学校还能收到“表扬信”……两年来,顺义区累计发掘褒扬基层好人好事4900余件,发放表扬信2900余封,推出免费坐公交、免费体检等21项礼遇措施。

  衡量一个地方社会风气正不正,要看想做好事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在顺义,好人好事连点成面、形成规模、产生影响,在榜样、模范的带动下,顺义全区新增志愿者3.2万人,有志愿服务时长的人数达到21.2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5.7%。“顺义区第十一中学志愿服务队”“星火志愿护河队”“潮白红领巾”“80后义工社”“巾帼志愿服务队”……一个个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与“顺义好风气”一样,人大代表希望建立“好人热线”的本质,就是让每个市民都能成为城市文明的发现者、传播者、参与者,让“善意”的发掘不再局限于组织推荐、媒体寻找,让好风气的培育从政府主导转变为社会共治。

  无论是记录,还是传扬,当市民乐于、并善于主动发现身边的善行,文明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当美德可量化、信用有价值,精神文明建设就能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同频共振。

  当然,从构想走向实践,建立全市统一的好人好事热线需要系统谋划、周密设计。如何避免虚假信息?如何确保核实效率?如何与现有体系衔接?这些都是需要破解的课题。

  代表们认为,从技术层面看,热线可以整合现有政务平台资源,通过电话、小程序、APP等多渠道接入,支持文字、图片、短视频等多种形式,降低参与门槛。

  在操作层面,可以采取“街乡初核、区级复核、市级归档”的机制,引入社区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协助核实。同时,也应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无论是一封感谢信、一纸奖状,还是切实的物质奖励,都能够传递“勿以善小而不‘奖’”的鲜明导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北京作为首都,是展现当代中国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理应继续在提升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上走在前列,努力建成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

  文明风尚是市民共创的佳绩。市民和代表们期待,“好人热线”能成为北京城市文明建设的又一张“金名片”。它测量的不仅是好人好事的数量,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温度和道德高度。当千万市民都成为城市正能量的发现者和传播者,于点滴中提升城市的“文明指数”“幸福指数”,新时代首都发展就会汇聚起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答好城市文明进阶“新考题”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结束后,五万余观礼群众有序离场,创造了“垃圾不落地”的“零纸屑奇迹”。这震撼人心的文明图景不仅定格了大国盛典的庄严时刻,更让世界看见首都市民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明自觉。当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礼让行人等公共文明意识渐入人心,随之而来的,是市民群众对文明行为的新期待、对城市治理的新需求。

  文明行为的生成,需要道德和法规的教育、引领和规范。回首2020年,北京为“文明”立法,制定出台《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通过对不文明行为“精准画像”,以6大类、29项具体治理举措为市民规范自身行为提供法规依据。

  《条例》实施5年,首都的文明图景经历着深刻嬗变。

  今年4至9月,市人大常委会对《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结果显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北京榜样”主题活动选出50万身边“好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为群众愿来常来的精神家园,475万余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崇德向善成为城市的精神标识……2024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攀升至90.8分,实现“19连升”。本轮创建周期,6个区入选全国文明城区,数量居直辖市之首。文明素养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行为规范,成为北京市民群众自觉的精神追求。

  当然,文明进阶的道路上总有新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新产生的不文明行为亟待治理。

  在执法检查组列出的20个问题中,代表和群众对“机动车、共享单车、电动自行车乱行乱停乱放”“电动车电池上楼、装修噪音”的关注度分别排第一、二位,合计占比高达22.2%。人大代表在朝阳区双井桥蹲点调研发现,晚高峰时段,不到半小时有60余辆非机动车闯红灯,8辆直接逆行驶入机动车道。与此同时,网络乱象花样翻新、复杂多变也引发了更多担忧。

  新问题的背后,是市民群众对文明的需求已经从“不随地吐痰”的底线约束,升级为安全出行、安心居住、彼此体谅、清朗网络等更高标准的文明诉求。正如执法检查组指出的,“文明建设的难度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如何让治理速度效率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

  外卖、快递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方便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安全的新隐患;电动自行车的普及,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却也引发了楼道充电、乱停乱放等新问题;老旧小区承载着烟火气,可空间紧张容易滋生杂乱;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飞速发展,却也滋生了AI换脸勒索、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网络乱象……

  不文明行为从表面上看是个体形象的“瑕疵”,但也折射出城市治理的需要。面对文明进阶的新考题,北京也在顺着市民的需求找“解法”。

  让城市治理更精细、更有温度是第一步。比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非机动车不文明行为专项治理,对追逐竞驶、人行横道骑行、不规范停车、越线等待等进行重点整治;加大共享单车车筐垃圾日常清理频次与力度,督促相关运营企业在调运、投放时加强巡检;集中整治虚假摆拍、低俗擦边、猎奇恶搞等直播乱象,封禁2万余个网络直播间;从细微处优化改善护栏、交通信号灯、阻车桩等城市家具设置,为公共空间腾地,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延伸到路边、街角,等等。

  与此同时,日渐完备的地方性法规体系也为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标尺”。以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为核心,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控制吸烟条例等已经出台,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公园条例等正在进行修订。本次执法检查将精神卫生法、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等同步纳入检查范围,也是为推动不文明行为治理从单一法规执行向协同综合治理迈进。

  诚然,不文明行为治理要靠制度约束,但文明进阶的关键,更在于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最终实现人人共享。

  门头沟区东辛房街道搞起“揭榜挂帅”,把电动车管理、高空抛物这些难事儿张榜公示,居民和社区干部组队“领任务”,相关诉求量下降了近一半。还有许多社区组建起小哥党员志愿服务队,让快递小哥担任副楼长、网格员、新社工,通过“随手拍”“随手清”“随手报”主动参与社区治理。

  执法检查过程中,不少街道开展的“文明银行”给代表们带来启发。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帮邻居照顾老人、劝阻电动车上楼充电,都能存下“文明积分”,用以兑换家政服务、理发券等。有大妈兑完服务笑着说:“做好事还能帮自己,这文明咱得一直守着。”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当文明从“约束”变成“需求”,从“一个人的自觉”变成“一群人的习惯”,治理才能真正“治本”。

  站在文明进阶的关键路口,市民群众对交通有序、公共安全、理性友善的更高期待,既考验治理者的智慧,更检验每个市民的担当。执法检查不是终点,而是提醒我们,培育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既需要用制度划红线、用技术补漏洞,更需要每个市民的身体力行,在斑马线上多一份耐心,在社区生活中多一份体谅,在网络空间里多一份理性,用日复一日的实践汇聚起文明瞬间,共同书写大国首都的文明进阶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