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5年 > 第8期 > 会议报道

不断加强民生保障 立法护航“老有所养”——《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一审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李凯

  发展养老服务事关群众福祉,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在连续多年开展养老监督工作的基础上,将制定《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纳入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立法工作计划。7月24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北京市养老服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进行了一审。

  发挥主导作用,推动立法质量提升

  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养老服务立法工作,与市政府联合成立立法领导小组,多次专题听取情况汇报。社会建设委员会工作机构贯彻常委会党组关于切实发挥人大主导作用、提高立法质量的要求,会同常委会法工委、市司法局和市民政局等及时成立起草工作组,积极开展调研起草和征求意见工作。

  以需求导向引领立法工作。重点关注“老老人”照护、医疗、助餐等最迫切的需求,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规范机构养老服务,在政府履行养老兜底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责任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社会化、市场化方式系统破解超大城市养老服务难题,推动形成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有责家庭协同衔接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

  以有力监督服务有效立法。结合失能老年人照护专题调研监督工作,精心组织来自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和基层社区的代表,成立8个专题调研小组开展蹲点调研,了解老年人所需所盼和工作难点堵点,形成多份专题调研报告,作为立法工作的重要参考。

  以扎实调研保障立法质量。组织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智慧养老等方面的专题调研,赴外省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做法。收集国内外老龄工作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梳理近年来多个省区市颁布的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作为立法重要参考。与全国人大社会委沟通养老立法监督情况,了解和掌握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方向。

  突出立法重点,回应老年人急难愁盼

  确定各方责任,明确“谁来养老”。《条例(草案)》在重申子女义务、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的基础上,明确政府在养老服务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责,确定了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优化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供给。通过市场增效激发活力,优化养老产业营商环境。通过社会协同凝聚合力,共同做好养老服务工作。

  完善供给体系,明确“在哪养老”。以“老老人”需求为导向,完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统筹示范,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集成资源链接、专业照护、养老助餐等功能,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延伸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形成服务闭环。

  坚持协调发展,明确“服务内容”。完善机构、居家、社区、医养相结合、相衔接、相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助餐、家庭养老床位等服务;强化机构养老专业支撑作用,推进护理型、普惠型养老床位建设。政府提供兜底保障,投资举办的机构优先收住特困、经济困难失能老人;普惠服务扩大供给,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市场服务激发活力,支持品牌连锁机构发展,满足品质化养老需求。

  此外,《条例(草案)》还规定了各类经营主体开展养老服务的支持措施和规范要求,明确了“智慧养老”的发展方向。

  提高审议质量,更好发挥把关作用

  为了更好发挥审议把关作用,常委会组织专题分组审议,并邀请相关领域代表列席。委员代表在前期充分调研、了解身边老年人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表意见,共有32位常委会组成人员、7位列席代表提出了44条修改建议。

  关于养老服务职责。部分委员建议,应当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增强可操作性。有列席代表提出,要聚焦基本养老服务,政府、社会主要解决失能失智失独等老年人兜底保障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责任边界,针对不同服务对象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关于养老服务规划与设施建设。有委员建议,应当把服务设施数量、运营情况、服务价格等纳入监测发布制度中,定期优化建设标准,增强设施规划建设的有效性。部分委员提出,要明确养老服务设施交付给谁,避免出现无人接收的情况。

  关于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是本市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方式。部分委员建议要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和保障,进一步强化居家养老的支持措施。还有委员提出,应当明确社会企业提供助餐服务的扶持措施。对于家庭养老床位的服务内容,也有委员建议要进一步明确。

  关于医养结合。有委员建议,可以通过定点定向培养、提高待遇等方式,解决养老机构医护人员招录难的问题。部分委员和列席代表提出,应当出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具体操作规范,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医服务,同时还应当加强药事服务。

  关于智慧养老。有列席代表认为,具身机器人可以完成部分重体力、重复性的服务工作,建议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势,加强政策支持和研发投入。还有委员建议,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建立养老服务公众信息化平台,定期公布服务内容、服务标准、价格等,便于市民了解和选择。

  关于长期护理保险。一些委员提出,社会广泛关注长护险试点和制度建设情况,目前全国已经有49个城市开展了试点。建议在条例中做好顶层设计,为全市范围内建立长护险制度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