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鲁柯楠
预算决算审查监督是宪法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2025年7月24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北京市2024年市级决算草案的报告》《关于北京市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北京市2024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对相关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对高质量完成下一阶段任务提出具体意见建议。
进一步做好财政预算管理工作
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认为,2024年,市人民政府及其财政等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依法就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调整预算,有效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财政收入实现平稳增长,统筹财力加大支出强度,持续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改革效能,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对进一步做好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是加强预算决算管理。依法依规组织收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坚持预算法定,硬化预算约束,严禁无预算、超预算安排支出。健全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长效机制,持续开展过紧日子评估,腾挪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加强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新增资产配置等管理,实事求是保障合理需求。强化政府投资年度计划与财政预算的衔接,完善政府投资形成资产的管理,提升政府投资效益。研究制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管理相关配套制度,不断提升国资预算运行效能。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审计和备案工作。
二是增强财政政策资金整体效能。强化财税政策与金融、产业、区域、公共服务等政策的创新协同,把握好政策时度效,提升政策合力和实施效果。加强“四本预算”与各类资金统筹,加大部门存量自有资金盘活消化力度。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完善民生经费保障机制和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持续优化财政支持方式,提升政府投资基金、财政奖补贴息、政府采购、融资担保、普惠金融等政策工具效能。推动市级腾退空间统筹利用,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调剂共享平台,拓展数据资产管理试点范围,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三是抓好财政预算管理重点改革。健全预算制度,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零基预算改革举措,健全基本支出标准体系,完善项目排序和审核论证机制,切实打破支出固化格局。推进“四本预算”、部门整体、区级财政运行、政府投资及债券项目等的绩效管理,压实部门对项目绩效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部门绩效自评质量管控、抽查复核和培训指导。研究推进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完善转移支付政策体系,推动各区更好落实功能定位和差异化发展。
四是筑牢财政安全运行防线。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状况,坚持依法适度举债,优化政府债务结构,严格落实偿债责任。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严肃问责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平稳运行和保值增值。加强对新增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成本估算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健全分级保障责任体系,合理确定范围标准,筑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进一步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强化对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通报问责和处理处罚。
高质高效做好下半年预算执行管理工作
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认为,2025年上半年,市人民政府及其财政等部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抓好财源建设,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多措并举强化财政政策资金统筹,增强政府综合财力保障,财政支出加力提效,有力保障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等支出需要,持续巩固首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同时,对做好下半年预算执行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是高质量完成全年预算收入任务。紧紧锚定年度预算收入目标,进一步加强财政收入形势分析研判,健全财源储备和服务机制,稳住重点财源存量,促进重点潜力财源和高成长性财源增收。依法依规组织税费收入,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财税政策措施,严禁征收“过头税费”。及时跟进中央政策动向,争取更多国家层面的政策资金支持,有效扩大政府综合财力,提升资金统筹管理使用水平。
二是提高财政支出和资金使用效率。用足用好政府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政府投资基金等各类资金,加快“两重”“两新”政策落地见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投入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预算执行监控,加快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部门预算和国资预算资本性支出的支出进度,严格规范预算调剂、追加。进一步优化项目评审、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工作流程,尽快下达拨付资金、形成实际支出。完善预算执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和资金,统筹用于全市重点领域支出,防止资金沉淀。加强库款运行分析调度,强化“三保”预算刚性约束。落实好调整社会保险相关待遇标准,加强社保基金预算安全运行监测。
三是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监督。深化拓展全成本绩效管理领域,推动重点领域降本增效。加快存量支出政策绩效评价,把评价结果作为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完善财税政策和安排预算的重要参考。落实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完善公务活动经费开支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严格会议、培训等经费管理,精简规范节庆展会论坛活动。加大财会监督力度,压实部门单位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强化对补助、补贴类资金的监管,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铺张浪费等行为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牢牢守住财经纪律红线。
加强审计监督和问题整改
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认为,市审计局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立足经济监督定位,依法科学规范开展审计工作,持续深化四本预算全口径审计,强化对重大战略任务、重大项目建设、重要民生政策和重点领域风险防范等的审计监督,为做好市级决算审查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对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出意见建议:深化做实研究型审计,持续提升对重大战略落实、重点领域改革、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民生保障、政府债务管理等方面审计监督的精准性、有效性。按照要求做好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进一步加强审计整改对账销号闭环管理,压紧压实被审计单位整改主体责任、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责任和审计部门督促检查责任,健全整改长效机制,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确保整改全面到位。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相结合,强化同类审计问题整改研判,督促部门单位深入分析问题原因、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强化审计成果应用,进一步提升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公开的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