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5年 > 第7期 > 研究与探索

试谈永定河立法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李秀梅

  永定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宛如一条文化的纽带,串联起了北京境内无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当前,北京市正在稳步推进永定河保护立法工作,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立法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立法明确保护责任、规范保护行为、促进文化传承,对于守护永定河文化脉络、彰显北京城市文化底蕴具有深远意义。

  一、永定河:北京的母亲河

  永定河全长806公里,流经北京市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5个区,境内全长170.3公里,流域面积3168平方公里,山峡段109公里(含河北部分约18公里),平原段79公里。它发源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一路奔腾,穿越太行山脉北端,最终注入渤海。

  永定河最早的名称是水,晋代下游曾称清泉河,隋唐时期称桑乾河,辽金以后直至清初上游仍称桑乾河,中下游称卢沟河,因河水含沙量高、河道迁徙无常,俗称浑河、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清政府在卢沟桥以下至当时的狼城河河口两岸筑堤后,为使河道永久安定、造福民众,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永定河不断塑造着北京的地理风貌。它携带大量泥沙从上游而下,在华北平原西北部摆动,逐渐形成了永定河洪水冲积扇。如今北京的石景山、西城、东城、朝阳、大兴等区的全部及海淀南部、丰台东部、通州西南部和房山东部,都处于永定河冲积平原范围。这一冲积平原为北京城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地势与地貌,其肥沃的土壤也为早期人类定居和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历史上看,永定河及其支流为北京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满足了居民生活、农业灌溉和手工业发展的需求。在古代,北京地区的人们依河而居,永定河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在农业社会,永定河的水源保障了农田的灌溉,使得北京地区能够发展出繁荣的农耕文明。对于手工业,例如陶瓷烧制、金属冶炼等行业,也离不开永定河的水资源支持。随着城市地位的提升,北京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在金代建都北京后,永定河的供水功能愈发重要,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和人口的增加,都有赖于永定河稳定的水源供应。即使在现代社会,虽然北京的供水体系更加多元化,但永定河依然是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其生态补水对于维持北京地区的生态平衡和水系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永定河促进了北京地区的交通发展,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天然的交通网络,人们借助船只在河道上运输货物、交流往来,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在古代,永定河连接着北京与周边地区,成为物资运输和人员流动的重要通道。通过永定河水运,来自山西、内蒙古等地的煤炭、木材等资源能够便捷地运往北京,满足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的需求。同时,交通的便利也吸引了更多人来到北京地区定居、经商,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此外,永定河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中下游地区蕴含的煤炭资源,也为北京的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北京地区使用煤炭的历史可上溯到汉唐时期,到清代中晚期,大机器工业兴起,京西煤矿开采受到更多重视。民国以后,煤炭代替木炭成为当时北平居民主要的燃料,门头沟、房山坨里和周口店成为三处煤炭的主要供应地。

  永定河为北京城提供了存在的地理空间,永定河水孕育了北京城、北京人,永定河流域内的煤炭、琉璃、石灰、木材等资源是北京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说,永定河从多方面为北京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动力,见证了北京从古至今的变迁与发展。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

  二、北京市永定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的多维图景

  永定河作为北京的母亲河,不仅在生态层面意义重大,更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在数万年的地质运动和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奔腾不息的永定河流域积淀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都文化承载着多民族兼容并蓄的城市特质。位于房山区琉璃河的西周燕都遗址,是迄今西周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处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出土大量带“匽侯”铭文的器物,证明这里是三千多年前燕国都城所在地,是北京作为都城历史的重要开端,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金代在北京建立中都,开启了北京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的历史。金中都遗址见证了北京从北方重镇向都城的转变,对于研究金代历史和北京城市发展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卢沟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建成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已有830多年历史,是保存至今的金代最完整地上建筑,见证了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以及北京从金中都到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城市发展历程,是北京古都历史变迁的重要实物见证。“三山五园”包括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及畅春园、圆明园,是清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体现了皇家园林的宏伟壮观与精湛造园技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也是北京古都文化的重要象征。

  革命文化印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辉煌历史。宛平城位于永定河左岸(西岸),是明清时期拱卫北京的军事要塞,因地处京畿西南门户,与卢沟桥共同构成防御体系。永定河在此段河道宽阔,水流湍急,成为天然的地理屏障,而宛平城则是扼守卢沟桥、控制南北交通的关键据点。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制造事端,进攻宛平城,中国守军第29军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这一事件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端,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其历史意义超越地域,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象征。“七七事变”后,永定河沿岸(如房山、大兴、丰台等地)民众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宛平城的抗日历史是永定河革命文化的核心事件,永定河则为宛平城抗战提供了地理舞台与文化土壤。宛平城、卢沟桥及永定河沿岸的抗战遗址(如日军进攻路线、掩体工事、烈士牺牲地)共同构成了“永定河革命文化带”。位于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是我国第一个农民发起举办的村级革命题材陈列馆,也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展示了挺进军成立前后、战斗历程以及马栏村抗战斗争史,反映了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历史。从1939年6月至1949年1月,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驻扎在门头沟区妙峰山脚下的涧沟村,一直负责传递情报、护送人员等工作。2009年,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纪念馆开馆,是北京第一个以情报战线为主题的展览馆。在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1943年10月曹火星在这里创作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反映这首革命歌曲诞生历程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京味文化代表着京冀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永定河流域分布着许多传统村落,如门头沟区的爨底下村、灵水村等。这些村落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体现了北京西部山区的传统民居风貌和民俗文化,蕴含着浓厚的京西地域特色。妙峰山是北京著名的宗教圣地和民俗活动场所,其庙会历史悠久,每年庙会期间都有大量香客和游客前来,各种民间花会表演精彩纷呈,如秧歌、高跷、舞龙等,展现了丰富多样的京味民俗文化。京西古道是古代北京连接西部山区及外地的交通要道,沿途留下了众多关城、驿站、庙宇等遗迹,见证了商贸往来和民间交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化彰显着治水兴水利民的初心使命。位于石景山附近的戾陵堰和车厢渠,是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曹魏嘉平二年(250年)由镇北将军刘靖组织修筑,导永定河水东流,可浇灌农田二千顷,解决了当时农田缺水问题,沿用近千年,对北京地区农业发展和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位于丰台区右安门外的金中都水关遗址是金中都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金中都城市布局和水利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体现了当时高超的水利工程技术和城市规划理念。金元时期的金口河是为解决漕运等问题而开凿的运河,与永定河有着密切关系,虽历经岁月变迁,但其遗址及相关历史记载反映了北京地区水利工程的发展和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是永定河水文化的重要体现。

  三、永定河保护立法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建议

  永定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作为联通京津冀晋蒙的自然与人文双廊道,永定河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关乎首都文化根脉的延续,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域的生动实践。然而,目前永定河流域历史文化遗产面临诸多问题,如自然侵蚀、人为破坏、开发不当、整体保护难度大等。通过立法加强保护传承迫在眉睫。

  一是常态化开展文化资源调查。市、有关区文化和旅游、规划和自然资源、文物、水务、农业农村等部门应当组织对永定河流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认定,对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建档。建立永定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常态化调查机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流域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成立由文物专家、民俗学家、历史学家等组成的文化遗产价值认定委员会,对调查发现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认定。制定明确的价值认定标准,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对遗产进行评估。对于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及时纳入保护名录,明确保护级别和保护要求。对于一些价值尚未明确或存在争议的文化遗产,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确保认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科学认定,能够更好地确定保护重点,合理分配保护资源,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效率和质量。

  二是着力保护水文化遗产。市、有关区水务、文物、规划和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要制定永定河流域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河道、水域及桥、闸、水利灌溉工程等建筑物、构筑物和遗址的保护名录,明确保护范围和标准。对于水利工程遗迹,不仅要保护其主体工程遗迹,还要保护与水利工程相关的附属设施、管理用房等遗迹,以及其周边的河道、水域等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坏、拆除列入保护名录中的相关建筑物、构筑物或者遗址。

  三是大力保护革命文化。市、有关区文化和旅游部门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加强永定河流域革命文化保护,推进长辛店、卢沟桥、斋堂、香山等处重要红色革命遗址的修缮利用,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文化。

  四是加强文化展示传承。市、有关区水务、文化和旅游、文物、规划和自然资源等部门应当开展永定河流域文化宣传,统筹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水利工程等资源,加强永定河流域文化展示,支持开展永定河流域文化传承、传播活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注重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通过设立传承基地、开展培训活动等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是融合利用文化资源。首先,市、有关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应当会同其他相关部门完善永定河文旅融合发展支持政策和措施,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合理规划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培育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永定河流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农业融合发展。在开发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避免因过度商业化而对遗产造成损害。

  其次,市、有关区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水务、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加强永定河流域传统村落保护,挖掘和整理乡村传统文化等,培育乡村文化产业。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托永定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民宿、餐饮和文化体验等产业。

  再次,充分利用滨水空间文化资源。有关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在滨水空间内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建设体现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的风貌展示区、景观节点,向社会公众提供独特的滨水文化和历史体验。鼓励单位和个人在滨水空间内开展文化和体育活动,营造多元文化氛围。(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