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云龙
2020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与通州区台湖镇唐大庄村深度共建,成为北京市级机关接续支持乡村发展的优秀典范。5年来,机关连续向唐大庄村派驻了三任第一书记,常委会领导多次到唐大庄村现场调研指导,人事室、机关党委会同城建环保办、法工委、办公厅等全力支持驻村第一书记工作,持续开展支部共建和接力帮扶活动,与唐大庄村建立起风雨同舟的深情厚谊。
唐大庄村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政府以东3公里处,村域面积1200亩,农户138户,户籍人口480人,院落145座。村东侧为凉水河,西侧紧邻东六环,北靠京哈高速,距离北京环球影城直线距离只有2公里。
我作为机关派驻到唐大庄村的第三任第一书记,从2024年开始来到村里。我们立足实际,总结发展经验,探索产业未来,提出“北京环影好风光,乐享之旅唐大庄”的发展理念,形成“民宿兴村、文化活村、民生立村”的发展思路,推动唐大庄村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造“产业圈”:做强做优民宿经济
探索线上“流量密码”,引进“京彩三农主播探秘”直播矩阵,用镜头穿透屏幕,将唐大庄民宿之美、乡村之趣直送千万网友,利用“线上种草+线下打卡”模式消减经营淡季带来的影响。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深度联系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北京农商银行、北京农担集团等金融单位,打造“第一书记+金融”合作范式,与属地银行加强共建,被银行系统评为“北京信用村”,为投资者和村民开辟“信贷快车道”,让民宿好项目融资更便捷。
抓住通州“运河人家”的金字招牌,推动唐大庄跻身通州区顶级文旅品牌“运河人家”,共享品牌红利,扩大影响。
协调通州区公路局、城管委、园林局对张台路进行更新建设,对连接唐大庄与北京环球影城的重要联络线进行升级改造,保证民宿经济的交通命脉。我化身“第一书记招商员”,精准对接实力客商,以诚引资、以策留商,一批精品民宿群落在唐大庄破土而出,点燃产业升级引擎。
打造“传播圈”:讲好唐大庄乡村振兴故事
“权威平台”多方发声,助力唐大庄登陆北京城市副中心七周年新闻发布会,作为“宜居宜业”乡村典范受到市民关注;登上《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形成超大城市首善乡村的“北京经验”,向全国传播;多次亮相北京新闻,配合北京电视台专场制作《我在一线找答案》,深度解码“唐大庄模式”。
“跨年音乐会”首进乡村,国潮音乐在唐大庄奏响唱响,这场“村史首次”的音乐会,助力增加村民幸福感获得感。
“第一书记组团”直播带货,跨区邀请多位第一书记,在通州万象汇、京农集市等潮流地标为唐大庄“代言”,形成“书记变主播,流量变销量”的带货模式。
“村庄经验”传播中外,作为北京唯一一个代表,参加全国乡村奋进新时代活动。2024年中非论坛期间,唐大庄作为“全国和美乡村优秀代表”和“国际观察样本”向非洲农村工作者介绍发展经验。
打造“资源圈”:借力顶尖智库汇聚青年力量
“高校联盟”智库助力,邀请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联接北京财贸学院、北京物资学院等市属学府,成立“乡村振兴发展联盟”,请外脑为唐大庄发展“把脉开方”。
“科技小院”扎根结果,在市委、区委统战部鼎力支持下,在市农业局、市农科院指导帮助下,成立北京市第88号科技小院,形成“金鱼融在文化里,成果留在农户家”的成效。
“青年力量”助力乡村,在北京银行总行支持下,打造全国银行青年骨干“乡村金融实践营”,共探“金融+乡村”发展模式;在团市委、团区委指导下,打造“社区青年汇”,帮助青年游客在唐大庄找到“诗与远方”的归属感。
打造“艺术圈”:让文化之美在乡村绽放
“殿堂艺术”落户乡野,力邀市美协、市文联、通州区文联组织艺术家驻村采风,让高雅艺术在乡村民宿间生根发芽,让唐大庄湿地田野成为创作灵感。
首创农民艺术节“下乡”,促成“北京农民艺术节”首次走进乡村一线,帮助村民从观众变身主角,打造“乡土文艺范”,提升村民文化自豪感。
开展“文化乡村”系列活动,“春天里的约会”诗意盎然,“书法名家送福”墨香盈门,“唐大庄合唱团”歌声嘹亮,“太极扇舞蹈”强身健体,“儿童开笔礼”播撒艺术种子,使艺术和美学成为村民触手可及的日常。
打造“荣誉圈”:金杯银杯铸就发展口碑
乡村旅游获评“金字招牌”,唐大庄村获评“北京市美丽休闲乡村”“首都文明村”“全国文明村”,高票通过“北京市乡村旅游重点村”评审,并被北京市作为重点对象推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舞台剧”演绎庄里故事,区文旅局专家以唐大庄为原型创作剧本,村庄传奇即将搬上艺术舞台。
获评“通州区委党校乡村现场教学点”,在区委党校支持下,建立乡村课堂并通过评审,保障区级干部培训直通乡村振兴一线。
“春晚舞台”展现风采,今年我作为第一书记代表登上“副中心春晚”,向全市人民展示新时代驻村干部的“精气神”。今年2月,因在驻村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我有幸作为第一书记代表,得到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联合通报表扬,为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赢得了肯定和荣誉。
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大力支持下,在区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唐大庄村正在呈现出流量与产业共生、智库与田野共鸣、青年与乡村共情、艺术与乡土共舞、治理与活力共进的发展局面。未来,我们将继续做强产业矩阵,深化品牌建设,扩大乡村影响,让唐大庄经验照亮更多乡村的振兴之路,为超大城市治理下的乡村发展提供更生动的“唐大庄方案”,不断为首都乡村振兴事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