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贝贝 刘陆芳 李兴旺 马明宇
2025年上半年,全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落实一揽子政策措施,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运行保持平稳、稳中向好。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29.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与一季度持平。
一、主要领域稳中向好,发展韧性增强
从生产领域看:农业保持增长。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2%。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增长3.9%,蔬菜(含食用菌)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增长4.3%和7.4%,夏粮播种面积持续扩大;牧业产值增长11.8%,生猪、牛、禽出栏量分别增长22.4%、32.3%和14.1%。工业加快高端制造布局。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贡献突出,集成电路、消费电子领域需求旺盛。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4.6%,汽车制造业增长16.7%,其中新能源整车制造增长1.1倍,产量占汽车产量的比重(36.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五大装备制造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延续回暖态势,增长9.7%。服务业发挥压舱石作用。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1627.5亿元,同比增长5.6%,快于一季度0.2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发挥主要带动作用,分别增长11.1%和8.1%,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过八成,集成电路设计、应用软件开发、物联网技术服务等行业收入增速超两位数,银行信贷、证券市场对实体经济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6.0%和3.4%。
图1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从需求领域看:投资向优发力。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4.1%。其中,反映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的设备购置投资增长99.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设备购置投资的比重超过8成,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消费向新转变。全市市场总消费额同比增长0.9%。其中,服务性消费额在信息、交通、文化娱乐等领域带动下增长4.7%,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58.9%,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34.2亿元,下降3.8%;汽车类、通讯器材类等传统优势商品零售额下降2成左右;化妆品、金银珠宝、体育娱乐用品等时尚类商品零售保持较快增长,合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0.2%,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新消费业态蓬勃发展,限额以上便利店、超市和仓储会员店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2成以上。出口向质而行。1-5月北京地区出口突破2500亿元,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分别为53.1%和27.2%;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4.1%,医药、汽车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图2 全市规模以上汽车、电子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增速
图3 全市服务业及主要行业增加值增速
二、政策措施加力显效,激发市场活力
市场预期继续改善。各项存量增量政策协同发力,提振市场信心,全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2个月环比回升,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4个月位于扩张区间。持续擦亮“北京服务”营商环境品牌,上半年全市新设企业近15万家,同比增长约2成,主要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实施,5月末企(事)业单位、住户人民币贷款余额分别增长8.3%和6%,均比3月末有所提高,北京地区证券交易额增长20.3%。“好房子”项目陆续入市,激活改善需求,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537.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4%,其中纯商品住宅增长33.8%,二手住宅网签面积、成交套数分别增长22%和18.6%。
需求潜能逐步释放。“两新”政策加力扩围,企业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步伐加快,全市设备购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8.2%,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相关消费品产销两端向好,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产品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6%和3.1%。新增首店超400家,中海大吉巷等消费新地标开业运营,举办时装周、国际电影节、文旅消费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全市娱乐业、文化艺术业、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5.9%、6.0%和19.2%。发布《北京市优化入境旅游服务专项行动方案》,“全链条”优化升级入境旅游服务,上半年接待入境游客246.7万人次,同比增长48.8%。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实施一系列稳岗扩就业政策,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上半年全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1%,与一季度持平。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44元,同比增长4.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长6.1%,快于城镇居民1.5个百分点。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社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在教育、卫生等行业项目带动下增长26.1%,社区嵌入式托育、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着力增强城市宜居性、便利性,持续开展“0.1微克”攻坚行动,上半年PM2.5平均浓度28.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4%,丽泽路、京密路新国展段建成通车,推进地铁17号线等轨道交通建设,全力构筑更加便捷的区域立体交通网。
三、新兴动能成长壮大,积蓄发展潜力
研发创新活力彰显。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统筹发展工作机制,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5月全市大中型重点企业中,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为76.6%,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增长4.1%。成果转化成效明显,北京科博会首发首展60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16.5件,增长11.9%,技术合同成交额3595.3亿元,增长6.2%,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现代交通领域。创新主平台、主阵地加快建设,“三城一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1%,中关村示范区规模(限额)以上重点企业技术收入增长11.0%,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7.3%。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全市规模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工业和服务业)收入增长4.9%,高于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地理遥感信息、新能源技术推广等领域发展较好。
图4 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
新兴产业动能强劲。上半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8.7%(按现价计算),其中核心产业增长10.5%。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9%和16.8%(二者有交叉),分别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2个、7.1个百分点,锂电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等产品产量成倍增长。1-5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12.3%和10.2%,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及相关服务、新型媒体服务等产业发展迅速。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2.9%,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力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领域,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32款、位居全国首位,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0.1%和7.8%。
总的来看,在宏观政策效应持续显现、优势领域支撑有力、新兴动能加速成长带动下,上半年全市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但也要看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依然存在,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较大生产经营压力。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释放政策效能,加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进一步稳预期、增动能、促活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者单位:北京市统计局综合统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