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原《条例》)于2022年5月由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原《条例》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法治保障,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重要支撑文件之一。2024年7月,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保护传承利用好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2025年5月30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公布之日起实施。与原《条例》相比,《条例》保持了原有的体例结构,充分吸收继承了原《条例》规定的制度措施,重点在法规名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阐释展示、保护管理制度、保护对象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性修改。
修改法规名称,体现世界文化遗产定位
北京中轴线申遗前后历经12年。申遗成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支持、踊跃参与的结果。
条例名称修改为《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更能体现遗产价值、彰显文化自信,也更有利于文化传播以及提升全民保护意识。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阐释展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要求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条例》在第十二条规定,“本市加强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阐释展示,推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互动、文明互鉴。”同时,在第一条立法目的中增加“增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内容,以加强对北京中轴线的国际阐释展示、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回应保护建议,进一步明确保护管理制度
作为助力申遗的必要环节,原《条例》对标国际公约要求,围绕保护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维护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提出了一系列保护要求和保护措施。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决议中就后续保护管理工作提出4条具体建议。
为了持续做好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保护管理,积极回应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具体建议,《条例》第七条规定,“北京中轴线保护实施可持续旅游管理措施,依法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建立北京中轴线遗产资源调查和保护监测报告制度,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北京中轴线保护、利用和管理。”
更新保护对象,为遗产保护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2022年原《条例》制定时,与当时的申遗提名文件和保护管理规划做了衔接规定,但当时两个文件内容尚未完全确定。2023年1月,《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正式公布;2024年7月,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的申遗提名文件正式确定了北京中轴线的概念和保护对象的范围。为了进一步发挥法规对北京中轴线世界
文化遗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准确体现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构成要素和最新的保护管理要求,《条例》修改了北京中轴线的概念、保护对象和保护措施。
《条例》第二条明确,“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北京中轴线),是指北端为钟鼓楼,南端为永定门,纵贯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共同构成的,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第三条第一项规定遗产点位包括“由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天坛、先农坛、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永定门共同构成的建筑与遗址组合体”。同时,在第三条保护对象和第十四条保护措施中,增加“城市天际线”内容。
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焕新施行,将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持续推进北京中轴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千年古都历史文脉,为进一步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让遗产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为进一步讲好北京中轴线故事、加强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