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一条贯通北南、跨越7个世纪的传“城”一“脉”,见证着中国都城的理想秩序,滋养着伟大民族的文明血脉,也述说着壮美的中国故事。
风雨七百载,申遗十二年。历时十二年的行而不辍,宛若一根坚韧的纽带,让这条带着北京独有壮美秩序、涌动着蓬勃生命力的大道中轴,正在为世界铸就一张名为“北京经验”的丹心答卷,更不断彰显着遗产保护的中国力量与中国贡献。
守护千年文明脉络
法治护航,全力护航中轴线申遗路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山林之启,以此为始。
“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沿着总书记指示的方向,2017年中轴线申遗工作开始全面推进,市委明确要求,把中轴线申遗保护作为统筹保护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2017年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开始展开新图景。
远眺,是让世界见证中国之美的未来荣光。为了保护中轴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以法护航中轴线保护与申遗工作大步向前——2019年,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这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地方性法规;2021年,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对传承城市历史文脉,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协调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城乡建设发展都作出了具体规定;2022年5月,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成为推进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规范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加强北京中轴线保护利用法制保障的重要措施。
“首次提出对中轴线及其环境实行整体保护”“建立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建立遗产资源调查和保护监测报告制度”“明确了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历时3年多、经过3次审议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一经出台,亮点便备受社会瞩目。保什么?怎么保?谁来保?——《条例》对标世界遗产保护的要求,进行相关制度设计,包括对管理体制机制、保护措施都作了规定。比如明确要建立议事协调工作机制,规定了市政府明确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对于保护措施,规定制定专项保护规划对中轴线进行保护管理;按照国际标准分区、分类提出不同保护要求,并明确建立遗产资源调查、监测报告、应急预案管理等制度。同时,注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规定政府部门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应当采取向公众开放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
以法为基,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7.8公里的中轴线两侧,百余项工程相继启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的腾退,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老”城“新”韵的时代风貌正在更加彰显,中轴线的历史格局正在逐步复原——钟楼、万宁桥、天坛神乐署、正阳门箭楼等文物顺利修缮,景山、太庙、社稷坛等腾退项目完成,正阳桥遗址、天桥遗址、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等重要考古发现,钟鼓楼周边申请式退租和第五立面整治成效显著……中轴线颗颗璀璨明珠在法治护航中,以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千年历史与当下现代的和谐共生,成为一道更美、视野更开阔的“古都之脊”。
致壮美而尽精微
监督推动,全面跟踪把脉构成要素保护
2018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列入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后,为尽快了解掌握中轴线保护工作基本情况,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中轴线文物保护情况的报告监督工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对标世界遗产标准,常委会的监督击石有火、连抓6年。
衔接立法,摸底体检——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组建调研组先后六次先后赴景山、万宁桥、钟鼓楼、天坛、先农坛、南锣鼓巷、前门大街、正阳门、皇史宬、故宫等遗产点或缓冲区重点区域深入开展调研座谈,并召开中轴线遗产保护监督专家研讨会。调研组提出了中轴线的遗产价值、世界遗产的申报类型以及遗产构成要素的选择等这些申遗的基本问题需加紧研究确定等建议。对此,常委会提出相关审议意见交由市政府办理,要求其在一年内向常委会提交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并在2020年对研究处理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全力推动中轴线申遗工作落细落实。
全景检视,一镜到底——2023年3月,本届市人大常委会的首个执法检查就聚焦《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从景山、太庙,到国立蒙藏学校旧址、贤良祠,从先农坛的观耕台一亩三分地、庆成宫等地,到永定门内中轴历史道路遗存考古现场、天坛……执法检查组紧扣检查重点,覆盖范围广、涵盖内容全。既包括遗产区也包括缓冲区,既包括古代皇家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居中历史道路等遗产构成要素,也包括历史街巷、景观视廊、历史河湖水系、文化传统等全部7类环境构成要素,切实把调查研究作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推动问题解决的过程。同时,这次执法检查还组织执法检查组的委员代表广泛参与执法检查的全过程、各环节。比如深入什刹海街道代表家站和景山街道代表之家基层立法联系点,广泛听取基层工作者和群众意见,以及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人员建议,还通过门户网站征求社会大众意见建议。
专项报告、执法检查、跟踪监督……6年来的接续监督推动着中轴线保护多方面问题的解决。在环境整治方面,结合街区保护更新,实施建筑风貌及公共空间综合整治,钟鼓楼紧邻地区第五立面的品质提升,地安门派出所降层,地安门外大街与前门大街建筑立面治理等项目完成——登临鼓楼举目南望,中轴之美尽收眼底;在民生改善方面,加大对腾退文物建筑的保护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文物建筑对外开放,优化老城居民生活环境——御道东侧焕然一新的西草市街令人眼前一亮,青砖灰瓦鸽哨悠悠,壮美精微、动静相宜尽在中轴之韵。
在未来,世界遗产中的人
人民守护,公众参与“活”化中轴钟鼓楼的晨钟暮鼓敲击着生
生不息,祈年殿的四季更迭叮咛着顺时而为,万宁桥的车马人声连绵不绝,永定门古御道的锣鼓铿锵稚童咿呀……中轴线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历史的中轴跨越千年,人民的中轴就在脚下,时代的中轴焕发新生。
北京中轴线作为“活”的遗产,它一直生长在市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并在人们的呵护下涌现着勃勃生机。《条例》专设“传承利用和公众参与”一章,明确了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建立遗产信息平台,为公众查阅信息、共享研究成果等提供便利;鼓励保护对象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开展遗产价值发掘、阐释和传播活动;鼓励通过开展研究、宣传政策、捐助资金、提供场所和服务等方式,参与保护利用;建立保护机构与保护区域内居民的日常沟通机制……如今遗产保护与市民百姓生活已密不可分。
讲一个文明的故事,不仅是讲述我们的伟大文明,也是关注文明之中“人”的尺度。《条例》特别重视北京中轴线保护与城市发展、民生改善的关系,要求按照相关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遗产保护共治、成果共享。2020年以来,北京大力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48项任务有序开展,老城街巷肌理得到更好保护,市民生活改善。仅2021年启动实施的钟鼓楼地区申请式退租项目,就改善了374户居民的居住条件。
随着《条例》贯彻实施,公众与北京中轴线的“亲密接触”越来越多。“我们这次执法检查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起去年对中轴线的执法检查,检查组都深有感触。他们先后到作为市人大常委会首批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景山街道人大代表之家,以及位于中轴线保护区域内的什刹海街道代表家站,听取人民群众对于条例实施的意见。原汁原味的基层声音,反映的是群众最直接的愿望和诉求。执法检查组用心倾听记录来自基层的每一句话,为的就是从中摸清条例实施的成效、发现实实在在的问题,给中轴线保护最真真切切人民“成色”。
伴随时代更迭,北京中轴线的中心也从故宫转移到了天安门广场。晨光熹微,游人守候在天安门广场周围,等待国旗升起的庄严时刻;日落时分,人们走进景山公园,领略夕阳映照下的古都风采;路过鼓楼,不少行人停下脚步,与“网红”景点合影留念……近到微风里的一草一木,远到天边的遥遥群山,从天真孩童到耄耋老人,他们感受着这条线上那些饱经风霜的建筑、文物和城市空间的生生不息。在法治的脉络下,这条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与古都一脉相承的中轴线,正以更加壮阔的面貌迎接八方宾朋,讲述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