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4年 > 第6期 > 监督进行时

以高质量调研推动城市更新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本刊 薛睿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2023年3月实施的《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立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以法治力量推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防灾能力、补足公共服务短板、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更新的过程,成为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满足人民群众“七有五性”需要、构建共商共治共享机制的过程,助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如何推动以“绣花针”的功夫做好老城有机更新工作?全市20年以上楼龄的老旧小区占比达45%,为何有些改造进展缓慢?旨在推动城市更新资金平衡的街区统筹、片区统筹、“肥瘦搭配”制度,哪些经验需要总结?如何把韧性城市建设和平急结合体现到城市更新中?……在年初召开的市十六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结合《条例》实施,多项代表议案和建议就相关工作提出有关思考及建议。

  4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结合《条例》执法检查和相关议案、建议的办理,把“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目标,采取“调研报告+检查报告+问题清单+督促整改”执法检查方式,以及“政府部门自查、市区联动检查、代表专题调研、典型事例调研”多种调研方式,市、区人大常委会和1200多人次各级人大代表参加,以高质量调研推动人民群众在城市更新中有更多获得感。

  其中,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设立了三个代表专题调研小组,组织33位市人大代表围绕“居住和设施类”“产业类”“公共空间和区域综合类”三大重要领域,把握群众根本利益和“急难愁盼”两个维度,深入基层一线,查找存在问题,研提破解办法,推动制度完善。

  聚焦北京老城保护更新,推动文化印记应保尽保

  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其中,约62.5平方公里的北京老城,是积淀厚重的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保留了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韵味,又绽放着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首善之区的现代风采。

  进入新时代,北京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老城不能再拆”“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等重要指示精神,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带动老城整体保护,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现到老城保护更新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古都风韵更加彰显,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千年古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居住和设施类”调研中,代表们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调研《条例》有关老城历史文化保护规定的落实情况,推动历史文化应留尽留、应保尽保有关情况。认为要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理念,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挖掘历史文化保护潜力,进一步提升老城保护水平。

  “在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恢复以及文物修缮工作中,建议保留一些重要人文印记”,秦红岭代表一直关注老城的历史风貌恢复工作,在此次调研中参加西城区蒙藏学校旧址实地考察,了解相关工作情况。在她看来,在城市更新工作中保留重要的人文历史印记,是保存完整历史记忆和“记住乡愁”的需要。

  蒙藏学校旧址整体修缮项目在2023年完成后,已对社会开放。从本世纪初享誉全国的“民族大世界购物中心”,再到现在全国第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成为文物腾退和风貌修复的典型示范。

  秦红岭代表说,“我2021年12月来过蒙藏学校旧址修缮现场,当时还能看到民族大世界购物中心的印记。这段历史也是许多市民的‘乡愁’。如果能通过实物保留、文字记载或图片展示,保留这样的重要人文印记,可以更好保留完整历史记忆。从精微之处体现城市的历史厚重。”

  代表们认为,经过75载的实践,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念一直在不断完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历史文化名城全域保护和老城整体保护的工作格局,保护对象和保护方式更加全面,为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树立“大历史观”,统筹做好历史风貌恢复、人文印记保护和文化内涵挖掘工作,有利于讲好中国历史故事和现代化故事。

  申请式退租、换租、房屋腾退,是《条例》推动老城保护和提升居住环境的重要制度设计,在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自下而上推进工作。相关区在过去安置房补偿等方式基础上,目前主要比照区域房价制定市场化货币补偿标准。代表们建议,进一步研究影响居民腾退积极性的因素,解决群众相关后顾之忧。

  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堵点,推动安全隐患应改尽改

  当前,本市老旧小区改造主要针对1990年以前建成但是尚未完成抗震节能改造的小区,以及1990年后建成、住宅楼房性能或节能效果未达到民用建筑节能标准50%的小区。可见,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对提高城市防灾抗灾能力、绿色低碳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在年初市十六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多位代表就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提出议案和建议,集中反映由于筹集资金难、达成合意难等堵点,造成一些老旧小区改造进度迟缓问题。

  以问题引导调研,以调研推动解决问题。代表们认为,要进一步区分轻重缓急和改造项目,分别完善基础类、改善类、提升类等改造项目的启动机制。对抗震加固以及建筑物内部重要设施的改造,可以适当降低达成合意的人数比例要求。

  “在优先推进小区抗震加固等基础类改造基础上,建议将建筑物内部水电气热管线和电梯等重要设施共有部位的改造,也纳入基础类改造,同时借鉴《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关于居民室内燃气设施强制检修制度等,根据实际情况启动”,安丽娟代表结合走访调研情况指出,“建筑物内部公共部位管线大改和电梯大修,目前需要全体业主依法申请和表决确定,不利于消除老旧小区安全隐患。应当通过完善启动制度,推动消除安全隐患。”

  姜英武代表也提出,“居民房屋使用权是70年,但是配套的上下水管、供暖管线、保温层等实际寿命达不到70年。特别是电梯等需要常检常修,有些品牌15年到20年就需要更换或者大修。”应当尽快将这些重要设施纳入基础类项目,推动相关安全隐患“发现就消除”。

  针对资金筹集和居民合意这两个影响老旧小区改造进度的因素,在“居住和设施类”调研中,代表们开展了典型调研和对比调研,进行实地考察。重点调研了东城区东四十条甲34号院、西城区双旗杆东里13到15号楼老旧小区改造成功经验。

  “相较于一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进展迟缓,这两个项目顺利完成,主要得益于财政资金保障和居民配合”,黄一品代表在调研中了解到,在财政资金到位的基础上,两个老旧小区都成功建立共商共治机制,可以为其他改造项目提供案例参考和经验借鉴。

  代表们还对老旧小区后续维护制度这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完全依靠财政资金保障开展改造不是长久之计。应当通过推动公共维修资金制度建立完善,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可持续发展”,代表们在调研中建议,在前期财政支持基础上,通过补建公维基金以及物业等社会化服务,逐步实现老旧小区和新建小区实行同样维修机制,具有较强必要性和可行性。

  大家认为,“应当看到的是,本市绝大多数老旧小区已完成房改,房屋产权从单位归居民所有。同时,越来越多老旧小区纳入了社区和物业管理,为这些小区实行统一维修制度提供了条件。”

  针对老旧小区和老城平房区改造的资金平衡等问题,代表们认真听取了各方面情况介绍。认为要继续运用好《条例》中关于片区统筹、区域综合更新、鼓励社会参与等有利于更新资金整体平衡的更新方式,把握“微利可持续”原则,寻求更多资金平衡解决方案。

  聚焦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推动平急设施应建尽建

  韧性城市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对新时代新阶段城市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本市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指出,“要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

  “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本市率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协调工作机制,还率先启动《北京市韧性城市空间专项规划(2022年—2035年)》编制工作。代表们在调研中建议,将“平级两用”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刻钟社会服务圈”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融合起来,推动相关设施和保障制度应建尽建,实现平时就近服务,急时就近响应的良好格局。

  在相关调研中,代表们认为,要把韧性城市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把“大城市”和“大京郊”共同纳入韧性城市大格局。从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角度,支持乡村振兴工作。通过制度完善,推动保持郊区蔬菜等生产能力、保留城乡农贸市场和“大集”、保护新型“蔬菜工厂”生产积极性,夯实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空间资源基础。

  老厂房等产业设施安全改造一直是城市更新难点,也是韧性安全城市建设重点。“产业类”调研中,代表们立足韧性城市建设,结合地上和地下空间安全改造,先后考察了海淀区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项目、五棵松万达广场项目、华熙北区地下空间改造项目。认为,要总结借鉴相关改造的经验做法,推动解决当前产业设施改造普遍存在的“断点”和“堵点”。

  “产业设施安全改造‘断点’和‘堵点’,表现为相关‘规建管’证照不全和消防验收标准缺失”,田春艳代表建议,统筹发展和安全,循序渐进探索符合法律和实际需要的政策体系,在法治轨道上,推动老旧厂房等设施焕发生机活力。

  同时,针对农村自建房群众关注的鉴定费用由产权人承担,带来相关产权人鉴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代表们建议,从防震减灾和韧性城市建设高度,优化费用承担机制,推动城乡全部建筑都能纳入城市更新覆盖范围。

  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中的一个创新举措。参与调研的代表们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专题调研,听到了更多的群众心声和诉求,看到了基层首创经验和一线难点难题,为提出高质量建议提供扎实的实践基础。根据相关执法检查方案,将继续开展深入实地、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专题调研,以高质量调研推动城市更新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