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屑导航小图标 首页 > 服务互动 > 《北京人大》杂志 > 2024年 > 第5期 > 家站故事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 推动“代表家站”工作提质增效

【字号: 收藏收藏 打印打印

  文/海淀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推进人大协商、立法协商,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为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全力答好“民主之问”的时代答卷,海淀区人大常委会持续加强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建设,打造以家为中心、站为延伸、点为特色的代表履职平台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一批品牌化、特色化的经验做法,展示基层人大和人大代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以家站“小平台”书写全过程人民民主“大文章”。

  完善制度,规范工作促提升

  根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部署安排,2020年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加强顶层设计,印发《关于《开展“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工作的意见》,制定《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规则》《人大代表进站联系选民及意见处理办法》等工作制度,保障代表家站有效运行。

  2022年制定《关于落实人大代表家站有关制度的实施意见》,推动代表家站硬件标准化、制度规范化、活动常态化、成果实效化,进一步促进代表家站平台作用的发挥,密切代表与选民的联系。

  2023年组织开展优秀人大代表家站评选工作,产生26个优秀代表家站,为提升家站整体工作水平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开展“一街一镇一特色”代表家站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家站制度、机制和服务创新,有效提升代表家站运行质效。

  截至目前,海淀区29个人大代表之家、102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实现全域全覆盖。代表家站不仅建在社区、村、居委会,还设在园区、企业、学校,全面融入百姓生活圈、工作圈,便于选民全天候联系代表。四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形成代表联系选民的网格化体系,按照“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要求,回家进站密切联系选民,建立起与选民之间稳定的联系机制,深入了解民意、广泛听取民声,聚民智惠民利,积极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

  强化引领,议事协商谋发展

  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围绕重点工作,强化引领指导,使代表家站成为服务群众的“连心桥”、社会治理的“加油站”,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基层治理搭建沟通协商和议事监督的平台。

  依托家站平台,抓专项促重点。根据市、区人大部署,围绕立法和执法检查、建议督办、重点工作评议、为民办实事等重点工作,创新丰富家站活动形式,开展“万名代表下基层”征求立法意见和执法检查活动、“委办局走进代表家站”“评议工作进家站”“法官进家站”等家站活动,着力促进重点工作、难点问题有效推进。

  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开展“代表走进家站,大家商量着办”人大代表家站主题活动,推动代表深入联系选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共商共治,推动一系列民生工程落地实施。

  集中开展“进家站见选民”“回家站听意见”主题活动。广泛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和国家的政策,传达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精神,“零距离”倾听民生民意,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聚民意、汇民智,为提出高质量议案、建议奠定坚实基础。

  推动人大代表专业特长与群众个性化、专业化需求精准对接。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同时加强代表间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跨区域、跨领域的民生问题有效解决。通过家站平台,选民进行了有序的利益表达,这既是对选民合法权利的维护,又是矛盾及时化解的有效途径,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发展。

  聚焦民生,回家进站解难题

  海淀区人大常委会聚焦民生问题,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人大代表履职活动,使代表家站正真“用”起来、“动”起来、“活”起来,成为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重要平台。各家站设立固定的家站接待日,代表定期回家进站接待选民,面对面与选民深入沟通交流,广泛听取选民的意见建议。同时,建立选民意见和建议反馈机制,及时把了解的情况和协调结果进行反馈,形成闭环。代表们主动走进社区,走访家庭和商户,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面临的困难,将目光放在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之处,共同研究解决路径,推动问题有效解决。

  永定路街道依托各社区“石榴树下街坊议事厅”平台,开展人大代表“回家站听意见”系列活动,代表同社区居委会、产权单位、物业和选民就社区配电箱使用、配备电动车充电桩等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现场议事,通过大家商量着办,共谋社区治理新思路。

  花园路街道牤牛桥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回家站听意见,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养老、就医等方面听取群众呼声,梳理问题,提出建议。

  温泉镇代表联络站内,群众就挖排水沟渠、农转居人员退休金、违规电动三四轮车回收等问题进行积极探讨,市、区人大代表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选民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并认真收集意见建议。

  海淀区各个街、镇通过搭建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的平台与窗口,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机与活力。

  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助履职

  海淀区人大常委会指导各街镇结合本地区实际,依托家站平台积极探索工作机制创新,丰富内容,灵活形式,让代表家站“活动常有、代表常在、群众常来”,更好地激发代表履职新动能,推动家站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进展。

  花园路街道完善代表之家工作职责、活动制度等,按照“一人一册一档”标准,规范代表履职档案。按照网格化划分,组织代表全部进家站平台,信息公示上墙,亮出代表身份,全面接受选民的监督。

  甘家口街道的24名代表分别包挂24个社区,无缝对接选民,并将24个社区变成小联络站,把每个社区书记发展成联络员,将代表联系选民推到社区最前沿,秉持代表包社区的传统,发挥社区书记基础强、情况明、底数清的特点,对社区书记进行集中培训和单个沟通,对选民见代表反映问题的种类进行初筛和归类后,与代表进行沟通,安排代表进社区见选民,在方便选民的同时,也切实提升了代表履职的有效性。

  四季青镇人大提供菜单式履职方案,将89位区、镇人大代表依据工作岗位和个人专长,编入4个专门代表小组,每季度在人大代表之家开展代表小组活动,分别针对农业农村、城建环保、教科文卫、社会建设等方面开展调研视察等监督工作,形成家站活动新实践。

  突出实效,树立品牌提质效

  海淀区人大常委会以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为主线,以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为支点,以完善“家站”阵地为抓手和载体,创新推进“一街一镇一特色”,促进人大代表工作树立海淀品牌。

  各个家站根据所在区域的特点,发挥优势,丰富代表家站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多途径促进代表深入联系选民,聚焦民生,维护民利。

  紫竹院街道邀请人大代表倾力打造紫竹特色学习教育品牌——“理论微课”明理堂系列活动,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内容,为机关干部、驻区单位及群众授课,广大群众通过重温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丰富科技创新理论知识,增强文化内涵与修养。

  香山街道充分发挥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代表专长优势,将地区道路规划、居民活动中心设计等项目作为研究课题,为地区规划寻求政策支持,合力破解建设难题,形成提出建议和解决实际问题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万寿路街道助力地区企业发展,开展“走进代表企业”系列活动,组织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走进华熙、中信、中国中铁等企业进行考察、调研和交流研讨,推动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清河街道积极探索推进多层次、多样化的人大代表家站建设,温馨家园设立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关注残疾群体的需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设立教育领域的人大代表联络站聚焦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根据领域特殊性和需求差异,结合代表的专业特长,把家站建设在企业、快递驿站、养老服务站等选民最需要的地方,进一步拓宽了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平台,打开了收集社情民意更多“新窗口”,形成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的生动实践。

  “有事来‘家’找代表。”这句话看着亲切,听着温暖,背后更是一份庄重的承诺。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建好、管好、用好人大代表家站,切实发挥家站功能,展现家站活力,为奋力开创海淀振兴发展新局面凝聚人大力量,彰显人大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