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院街道坚持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以“三打造三推进”工作举措构建紫竹院人大工作发展新格局。
打造家站硬核阵地,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
街道在2022年对人大代表之家进行了更新,在广泛征求代表等的意见后,新址选在街道综合活动中心。代表之家位于万寿寺广源闸片区,依长河而建,西临万寿寺,南眺广源闸龙王庙(京杭大运河第一闸),所在万寿寺路科研院所、文化单位、知名高校众多,文化科技氛围活跃,历史底蕴深厚。
因长河紫竹院段形似“玉如意”吉祥图案,代表之家取“如意”景观文化特质,打造玉如意形状的代表照片墙,同时将人大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挂于墙上,让代
表进“家”后能够真切感受到同为“紫竹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在“应知应会”的环境里激发“应为要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如今,紫竹院地区已经搭起“一家五站”工作运行体系,形成“六有四功能”,即有活动场所、有规章制度、有档案资料、有设备设施、有工作记录、有规范标识,具备学习室、议事厅、会议室、代表联络室四大功能,辖区人大代表按照自愿、就近、方便的原则,常态化进家站开展联系选民活动,共同谋划高质量发展“务实之策”,助力把紫竹院地区建成富有文化艺术气质的科技创新区域。
打造多元参与平台,推进代表履职成果转化
街道坚持搭建代表履职活动平台,突出活动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实效性,更好服务代表履职,形成与时俱进献实策、尽良言、出方案的有效互动。
用“实”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及配套工作机制,明确代表履职守则和管理办法,强化代表与辖区的情感纽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政府与百姓之间“连心桥”的作用。2022年,“征求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新一届人大代表见面会活动,为地区未来五年人大工作开启新篇章。同年,组织人大代表与香港、台湾青年志愿者在“文明小屋”城市志愿服务站参加庆祝冬奥活动。组织人大代表参与“童心未泯所遇皆甜”端午节儿童绘画评比活动,共同感受时代脉搏,提振紫竹精神,滋养辖区“如意紫竹”核心价值观。今年以来,持续发挥机制优势,在“一家五站”分别组织代表进入家站,与选民进行“无缝”沟通,充分实现“携民意而来,为百姓发声”的目的。
用“活”人大智库。人大代表是各行业、各领域的领军人物,街道探索建立专家智库,坚持议题牵引、示范带动,使地区规划、资源挖掘、城市更新、民生民情等各项事业的开展有了“智囊团”。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基层治理,接诉即办调度会、地区规划会、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工作座谈会等都邀请相关领域的代表为地区工作提供新思路、共同探索新方法。今年,面对“海淀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新质生产力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组织代表走进科技园区,开展“智引未来启新知代表委员话发展”共同了解和体会前沿科技,谋划未来发展。邀请代表参与到地区党建品牌创建过程中,开展紫竹院地区百年党史明理堂人大代表系列宣讲活动,首场邀请到科研一线人大代表李冬妮老师进行专题授课,掀起了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学习热潮。
用“好”人大力量。街道坚持人大工作“走出去”递橄榄枝,“引进来”取经问计。一方面,纵向落实市、区、街镇三级人大联动,组织开展“春日熙暖四季始共聚紫竹述新篇”市、区人大代表见面会活动,先后接待市人大常委会代工委、内蒙古兴安盟人大工委、广西贺州市人大常委会、江苏常州镇党委书记培训班赴街道调研人大家站工作。另一方面,横向探索跨区域协同工作模式,形成街镇人大工委对接机制,联动马连洼街道开展第七代表团活动,携手永定路街道开展“融情聚力缘聚海淀”人大代表联谊活动,达到“调研观摩共进步、交流互动促履职”的目的,实现活动方式新的突破。
打造群众幸福驿站,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
在“坐堂接诊”接待群众、出谋划策、监督问效的基础上,开展“六个走进”活动,走进选区选民、走进基层一线、走进社区院落、走进驻区单位、走进市场主体、走进项目现场,以“主动出诊”零距离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
人大代表积极参与基层治理,2023年10月,在人大代表和街道的共同努力下,车道沟东路4号院的居民终于将40余年未更换的地下给水管道进行更新改造,惠及了700余户家庭。街道将公众参与和人大代表建言优势相结合,根据群众需求补充早餐点、菜场等便民设施。同时,结合调研加快推动微型文化景观建设,改善慢行体验,让紫竹院地区真正成为“远者来,近者悦”的人文友好街区。
心系国是,情牵民生。一句句心里话、一个个金点子,以小“站点”撬动区域“大发展”是街道人大工作的发力点,未来将继续用好家站平台,发挥代表作用,形成更多生动实践。
(海淀区人大常委会紫竹院街道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