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 张樾
千里运河,迤逦穿行。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也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作为今年京津冀三地人大协同的“重头戏”,大运河执法检查吸引了众多目光。按照2024年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工作方案和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监督工作计划,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将对《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贯彻实施情况开展协同监督。
4月2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大运河畔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召开。
瓣瓣同心协力共进
唱响三地人大的监督“协奏曲”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三地人大的共同愿望,也是三地人大的切实举措。
2022年8月,京津冀人大立法协同工作机制第九次会议决定以协同方式共同出台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2023年1月1日,《决定》在京津冀三地同步实施。根据《决定》,一年多来,三地人大常委会有序推进建立监督协作机制的步伐。
在此次执法检查组全体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办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4月下旬至6月,三地人大常委会将围绕《决定》贯彻实施情况在本地开展检查调研,在完成对各自区域的实地检查后,8月至10月,三地人大将协同开展执法检查,并将执法检查报告分别提请三地人大常委会审议。
据介绍,根据检查重点,本次执法检查组将分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旅融合发展四个专题检查小组。探索京津冀人大协同监督工作方式方法,执法检查组将通过专题培训、书面检查、本地实地检查与座谈、京津冀交流研讨、京津冀协同检查等方式,加强统筹协调,提升监督实效,全面深入了解《决定》实施情况,并就实施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研讨。
以线串珠以珠带面
大运河创新保护魅力更加凸显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首,北运河宛若一条“绿带”贯穿京津冀三地。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考察时深刻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以‘坚持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原则。目前已攻坚完成白浮泉遗址腾退,大运河源头重现‘龙泉漱玉’历史景观。”会上,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介绍,北京努力将大运河建设为“文脉之带”“生态之带”“发展之带”“民生之带”,经过多年努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状况正持续改善,大运河以线串珠、以珠带面的发展格局基本建立。截至目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已累计安排了80余个重点项目,特别是在创新遗产保护利用模式、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提升文化功能、完善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为加强大运河文化系统性研究阐释,北京市已会同大运河沿线7省市合力编纂《大运河文化辞典》,这是第一部完整展示大运河文化的大型辞书,目前北京卷已经出版,京外7省市分卷即将出版。同时,自2017年起,本市对大运河重点河段开展水质监测,近两年对大运河北京段河道先后补水5亿立方米,有效改善水系资源条件,保障北运河顺利通航。综合治理后的大运河已成为市民滨水休闲、文化传承、游憩娱乐的活动场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正在从建设为主进入到更加注重文化内涵挖掘的新阶段。”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说。
水城融合文旅互促
擦亮美丽运河文化旅游“金招牌”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一百多年前,清代诗人王维珍写下《古塔凌云》,感叹千年运河北首的胜景。斗转星移,这支“塔影”仍是大运河畔靓丽的风景。如何擦亮大运河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也成为执法检查组关注的重点内容。
据介绍,大运河对沿线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在源头,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以白浮泉历史文化遗产为基础,与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形成了山水相映的空间布局。在通州,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组团规划的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和北京城市图书馆建成开放,这“三大建筑”不仅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新地标,更是北京市全力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新的载体。
“这几年,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文旅发展得很好,三大建筑都有了网红效应。”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委员,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人文学院院长秦红岭说。围绕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更好落地,秦红岭委员认为,“网红”效应如何变成持续的文化资源更值得关注,目前来看,大运河文化形象文化吸引力和标识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这折射出宣传的广度深度不够,未来需要在这方面继续提升。
据了解,下一步,本市将继续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建设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二期、白浮泉遗址环境整治等工程。持续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全面提升运河水质,加快推进通惠河(通州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围绕美丽运河、魅力运河,集中策划一批运河游精品路线,擦亮大运河文化旅游金字招牌。依托大运河沿岸产业、绿色空间,积极承接国际交流活动和特色展览,引进培育更多与大运河文化功能相匹配的节日赛事,不断提升大运河文化影响力。同时,将在文化内涵挖掘、文旅融合发展、河流水系共治等方面,加强与沿线区域交流合作。
“把此次执法检查作为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一次全面体检。”看问题更要“破难题”,出席会议的执法检查组成员和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一致表示,要以合力增实效,以实实在在的监督成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