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亚亮
人大财经联网监督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财经监督效能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办、预算工委紧紧围绕“联得上、用得好、有效果、可持续”的目标要求,持续深入推进财经联网监督工作提质增效,努力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具体践行到人大财经审查监督的全流程、各环节。
我们围绕财经联网监督工作对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办、预算工委工作人员进行了专访。
问:新时代人大财经联网监督“北京样板”具有哪些亮点?
答:我们加强制度、技术、应用的紧密衔接,注重“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有机结合,突出“北京特色”,通过“五大亮点”,持续推动人大联网监督系统建设和功能完善。
创新监督手段,突出监督全面化。通过设置“阅、查、比、参、议”功能,保障代表“看得全”“看得懂”,服务代表“审得细”。人大财经联网监督,在监督理念上,从过去的被动监督转变为主动监督、敢于监督和开展全过程监管;在监督方法上,从过去的静态时点审查监督转变为静态时点与动态实时审查监督相结合,线上持续跟踪监测与线下调研分析相结合;在数据利用上,与过去的简单、时点数据单一比较到多维度预警分析,数据的丰富性和纵深性都实现了跃升。
拓展监督广度,突出联网体系化。持续加强财经数据采集和整理,横向到全市一二级预算部门,纵向到区、街、乡,涵盖跨越7年3.5万余套报表,采集了6.3万个预算项目,汇总了22大类9000万条数据,集中了6000余份财经政策和专项报告,建立模糊查询和“穿透式”监督,实现从当年数据到历史数据、到预期趋势,进行跨阶段、跨周期、跨年度的纵深分析研判,发挥了“显微镜”的作用。
注重数据集成,突出视角多样化。依托大数据技术,将市级预算项目文本、绩效目标、明细预算、政府采购、购买服务、执行进度等数据要素进行关联和集成,人大代表在检索预算项目名称时,可同时查阅立项依据、资金规模、项目类型、绩效目标、支付信息、执行进度等预算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从计划预算的编制到执行、决算的全过程跟踪监督,从历史数据到当年数据,展望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跨阶段、跨周期、跨年度的纵深分析研判,发挥了“望远镜”的作用。
强化预警分析,突出审查智能化。根据计划预算审查监督的法定要求,持续完善数据“查询、预警、筛选、比对、分析”等技术功能,实现人大财经审查监督在方式、方法、效率、效果上的根本转变。采取“体检诊断”监督模式,设置预警提示的规则、标准和参数,通过智能分析和逻辑判断,自动进行全过程监督。采取分专题“靶向诊断”的监督模式,抓住“小切口”进行“解剖麻雀”,按不同年度、地区、领域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分析,在个案线索中发现共性问题,提出推动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整改问题的意见建议,发挥了“放大镜”的作用。
问:人大财经联网监督在2023年计划预算初审工作中取得哪些效果?
答:强化对计划预算执行、财经政策等方面审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建议,推动政府综合经济部门加强财政经济调控和管理,推进计划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财经政策实施效果、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不断增强。其中,在2024年部门预算初审工作中,借助人大联网监督系统,各专门委员会完成49家对口政府部门预算的初审,涉及财政资金1456.4亿元,提出57个方面的改进意见建议,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充分采纳代表意见建议,共压减、整合、优化257个预算项目。
问:2023年人大财经联网监督还有哪些应用成效?
答:除了很好的支撑了部门预算初审工作,人大财经联网监督还在很多常委会重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力支持协同发展。加强与天津市、河北省人大开展业务联系与合作,建立京津冀人大财经联网监督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综合展现京津冀发展指数评价指标变化趋势;集成2013至2023年三地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指标,采取图表并重的形式,实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科创成果、节能减排、公共服务等要素数据全景展现和智能分析。
持续规范数据治理。在发展改革、财政、统计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围绕依法监督的要求和法定监督的范围,加强规范化数据采集管理,努力做到数据采集全覆盖,确保数据真实性、完整性。细化和明确数据资源目录,建立健全与综合经济部门的数据自动化在线传输工作机制,打通与政府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接口”,不断扩展人大财经联网监督数据采集领域和范围,全年处理各类数据量达200G。完善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加强各业务领域的数据治理工作协同,在数据互联基础上逐步实现业务应用相互访问。
优化联网分析模式。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充分运用数据挖掘算法、机器学习模型等先进大数据技术应用,根据不同法定审查监督场景设计数据分析重点和模板,探索形成财经监督的多种“算法”。突出全面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实时审查与动态监督相结合,线上发现问题和线下督促整改相结合,全年完成20余份数据分析报告,涉及计划、预算、决算、国资、债务等领域,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反映出100余项计划预算执行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保障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依法履职需要,推动政府部门依法主动接受人大监督,依法理财、预算绩效等理念进一步确立,制度建设等工作得到加强。
问:下一步人大财经联网监督工作有什么新的设想?
答:在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工作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市委第六次人大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人大财经监督平台”要求,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人大财经联网监督建设和使用发展中期规划建议(2023-2025年)》,明确财经联网监督的新目标,以“一个平台、两个机制、六大领域、六套支撑库”为工作重点,有序推动平台建设和业务系统迭代升级,满足“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督、全场景覆盖、全方位服务”的人大财经立法、审查、监督和服务代表需要。
建设“一个平台”。建设涵盖预决算、国民经济、国有资产、财税立法的人大财经联网监督平台,完善系统功能设计和应用,提升系统集成和资源整合能力,实现新兴信息化技术与人大财经审查监督业务的深度融合。
强化“两个机制”。一是健全横向跨部门、纵向跨层级的数据采集机制,建设人大联网监督数据中心及资源池,规范数据报送收集,统一数据存储交换,实现人大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共享交互,为各类应用场景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安全保障机制,按照统一编码体系、统一数据标准规范、统一联网方式、统一信息安全体系的四统一原则,保障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安全、高效运转。
突出“六大领域”。围绕预决算审查监督、经济工作监督、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政府债务审查监督、审计整改监督、财经法规政策的法定审查监督场景开展信息化建设,服务范围覆盖人大财经审查监督业务工作全流程、各环节,突出实时审查与动态监督相结合,线上发现问题和线下督促整改相结合,保障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关专门委员会、人大代表开展专题调研、专项审查、专题审议、专题询问、执法检查等。
构建“六套支撑库”。建设符合人大财经监督场景的数据资源库、操作指引库、法规资料库、绩效指标库、预警监测库、分析报告库,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效共享和有序开发、数据要素活力充分激发、数据赋能作用有效发挥。
问:规划明确后,2024年人大财经联网监督工作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答:规范数据采集和管理。围绕依法监督的要求和法定监督范围,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建立和健全数据传输工作机制,持续扩展数据采集领域和范围,构建层次分明、管用实用的数据采集标准,精准界定数据报送的字段范围、格式规范、频率周期等,突出数据自动化在线传输,有效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强化系统资源的集成和整合。积极推进市区人大财经数据集中,实现跨部门、跨时空、跨层级的系统互联、数据融合和工作协同。不断优化财经联网监督平台及各子系统功能,加强对数据价值的深度挖掘,构建内在的勾稽关系,增强对数据的“翻译解读”能力,不断提升联网监督的“数字”力量和“智慧”能量。
突出为代表监督提供高效服务。依据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强数据分析模型建设,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完善移动端手机应用,实时提供预算辅助审查、财经数据解读、历史数据比对、政策法规查阅、在线提交意见建议等服务。开发人大代表与政府经济部门之间的咨询交流平台,实现“接问即答”的线上履职模式。
提高人大联网在绩效监督方面的应用效果。依托大数据技术,整合绩效文本、目标,以及预算、执行、决算等数据资料,为人大代表依法开展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评价提供支撑。整合各类预算项目的文件依据、资金安排、项目执行、结算验收等数据要素,建立健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预警和审查监督指标体系,支持人大常委会及专委会对重大财经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绩效监督。
抓好市区人大财经联网监督建设的统筹。按照“市级统建、集中开发,区级部署、分步实施”的思路,注重将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应用场景创新相结合,积极稳妥推进市区人大财经监督平台及各子系统迭代升级,加强市区人大的工作协同,在数据互联基础上逐步实现业务应用相互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