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 张樾
“通过参观调研,我深刻感受到了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力量,更加坚信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才能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11月19日,市人大代表林巧玲在参加市人大丰台团代表会前集中视察活动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代表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本市各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视察,是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重要活动,是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国家机关工作进行监督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024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前代表集中视察活动,376名市人大代表、16名全国人大代表,以及部分区人大代表积极参加视察,实地查看54个点位,16区和驻京部队代表团分别召开座谈会。紧扣首都高质量发展,代表们共提出60条意见建议。
“此次代表会前集中视察采取‘统一部署、分团组织’的形式,聚焦提升首都功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数字经济、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等重点工作确定了21个‘小切口’专题,为保证视察取得实效奠定良好基础。”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主任李文介绍。据了解,各区人大常委会均向区委作专题汇报,有的区人大常委会专门召开主任会议研究视察安排,有的区将视察安排报经区委研究同意,绝大部分区都由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带队开展视察。
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打造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2024年1月,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高质量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制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努力方向,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此次代表会前集中视察活动中,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是不少代表们口中的“高频词”。
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更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今年我们把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作为海淀团集中视察的关键词之一。目前海淀区区域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27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4家,独角兽企业47家,可以说科技创新撑起了海淀发展‘脊梁’。”海淀区人大常委会代工委主任张霞表示。代表们走进科技企业,深入感受科技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在座谈交流环节充分发言、建言献策。聚焦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代表们提出要推动创新生态持续升级,加强对优质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持续做强人工智能、大健康等与区位发展相符的优势产业等建议。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是打通形成新质生产力卡点堵点的关键一环。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如何推动“三城一区”成果落地受到代表们的普遍关注。怀柔团、密云团就聚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壮大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照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城一区”建设的功能定位和目标要求进行视察。丰台团、石景山团分别组织代表对中关村丰台园、石景山园进行视察。怀柔团代表提出,“要聚焦推动设施平台开放共享、设立专项成果转化基金、加强应用场景联动,推动建立‘三城一区’成果转化联动机制。”科技创新成果落地,需要政策“保驾护航”。围绕落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技要打头阵”的新要求,石景山团代表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研发力量投入,尽量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特别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科技应用场景建设。
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产业基础。2024年,北京市重点产业“捷报频传”,新能源汽车行业更交出来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顺义团代表走进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基地现场视察,并由副区长到会介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代表们一致认为,近年来,顺义区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值得肯定。作为汽车行业从业者,市人大代表刘克友在视察过程中感触颇深,结合推动首都新能源汽车行业稳步发展,他建议,要更加主动地融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国家发展战略,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要推进人工智能场景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共同发展”,市人大代表、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李冬妮代表建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企业出题,高校解答”联合进行技术攻关,持续优化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
医药健康产业是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聚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药谷”,近年来,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集群发展的规模效应渐渐凸显,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蓬勃、动能澎湃、活力迸发!”深入了解生命健康产业在推动科技创新、助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后,来自大兴团的市人大代表李仁星表示,“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意义重大,我将继续深入调研,努力提出高质量议案建议,为助力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生态提升、增进百姓健康福祉和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此外,驻京部队代表团建议,加强驻京部队科研机构与北京市高新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加强军地沟通协作,深化融合发展。
大城善治、精雕细琢:走好超大城市治理之路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实践,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建设城市副中心,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一环。以“持续提升首都功能,加快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通州团代表们在实地视察基础上,围绕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配套、交通一体化提升分享体会,并就持续提升首都功能、加快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走进“砖窑里”,高耸的烟囱、成排的窑口、满目的红砖,展示着它曾经作为老砖厂的历史,作为城市更新“新样本”和群众休闲好去处的现在。海淀团代表们在砖窑里公共文化艺术综合体详细了解砖窑里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以及作为工业遗址代表的“蝶变之路”。围绕实现更有温度、更可持续、更加包容的城市更新,代表们认为,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在责权分工的基础上,要加强城市更新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考虑,以片区焕新代替个别项目更新。
交通品质的提升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出行体验感和幸福感。“补充综合交通规划,包括进出停车场的畅通、停车位的合理引导、特别是网约车的上车地点规范等”“加快推进京密高速三期项目建设”“增加京沈高铁(密云至朝阳段)通勤班次,缓解市民通勤压力”……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出行难”问题,不少代表都聚焦具体情况提出了意见建议。
近年来,北京市“逐绿而行”,持续提升城市生态品质,为人民群众打造出“出门见绿、开窗即景”的良好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围绕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朝阳团代表提出,以“花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丰富城市绿化层次,提升城市生态品质,让更多人享受到创建成果。“建议充分运用先进技术,确保水环境治理实效”。围绕确保水环境治理实效,代表们还建议,要坚持对水环境治理的持续投入,强化源头治理,加大部门执法、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力度。
“社区韧性建设对城市整体安全至关重要。”门头沟团不少代表这样表示。城市发展进入新篇章,加强韧性城市建设是加强北京城市安全的一道“必答题”。门头沟团代表建议就北京市防灾避险转移相关事项提出立法议案,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韧性,确保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在灾害发生后的快速恢复管理,深化人工智能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此外,平谷团代表也对推进“平急两用”发展先行区建设、打造首都发展安全的战略腹地情况进行了视察并提出意见建议。
深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一线,在详细了解“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恢复重建进展情况后,房山团代表们建议,要重视环保问题和建筑垃圾规范处理等问题,保障生态平衡和长远高质量发展,并强化司法保障,定期研判化解重建过程中的纠纷和矛盾,以减少引发社会矛盾的事件发生。
聚焦关切、改善民生:托举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紧扣“七有”“五性”,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围绕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代表们深入视察、汲取民意、汇聚民智,为不断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凝练高质量议案建议。
尊老敬老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与血脉之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2024年10月,《2023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发布,指出北京市老年人口总量持续增加,其中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首次突破30%。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乎民生福祉这篇“大文章”的切实表达。如何“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是代表们一直挂念的问题。
“在养老等关乎百姓生活利益、基本民生服务保障的具体而微的小事上,继续把工作做细、做深入。”
“打造合作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标准化水平,探索养老服务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的平衡点。”
“要在‘老有所养’上持续用力,不断推进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探索‘全链条’智慧养老发展模式,构建更加便捷、智能的适老环境,让‘养老’变‘享老’。”
“支持餐饮企业开展送餐上门服务,特别是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确保他们能够方便地获取营养餐食。”
作为民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养老成为代表们的热议话题。在东城团,代表们全面了解居家养老智慧服务平台、老年大学、认知症日托区、康复大厅、顶层疗愈花园及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工作情况;在西城团,代表们体验智能化养老服务设施、了解嵌入式养老服务联合体,就不断增强养老服务管理能力、发挥养老服务资源优势等进行深入交流;在朝阳团,“养老服务和法治建设”专题走进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代表们详细了解居家养老服务情况,提出一系列建议……
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身边事,代表们问得深、更想得远。教育是国之大计,关系千家万户更关系民族未来。聚焦平安校园建设,市人大代表、门头沟区育园小学教研组长李红娟建议,要持续挖掘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新场景,继续开发“校园安全岛”建设新路径,启动AI+校园心理疏导救助等多种项目教育,助力未成年人心理建设,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朝阳团代表也建议加快补齐民生设施短板,解决好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乡村振兴、京郊焕新:让乡村变得宜居宜业宜游
走进京郊大地,首都乡村日益展现出新变化和新气象。2023年9月,北京市启动了“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在北京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一场关于振兴与变革的“蝶变”徐徐展开。如何构建北京乡村振兴新局面、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产业融合是“破题”关键。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围绕高质量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昌平团、延庆团专门进行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延庆团代表建议,要加大产业融合力度。充分发挥一产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一产与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建议利用人工智能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来自门头沟团的张建民代表说:“要在‘诗画乡村’建设中融入人工智能元素,开发乡村‘智空间’多样化服务项目,助推文旅产业的发展。”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朝阳团代表建议,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加强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延庆团代表建议,要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吸引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和高层次研究人才,并注重从外部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尤其是在重点发展的领域。
此外,代表们还围绕优化营商环境、首都法治化建设等提出意见建议。“代表们广泛深入了解一年来全市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对‘一府两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反映人民群众诉求和心声,为在即将召开的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审议好各项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奠定了基础。”李文说。
在组织视察活动的基础上,12月6日和9日,人大代表与市政府领导、人大代表与“两院”领导座谈会先后召开,市领导集中听取代表对“一府两院”工作的意见建议,与会34名市人大代表作了发言,8名全国人大代表列席。代表们在前期充分调研、精心准备的基础上,积极踊跃发言,让民意民智与“一府两院”工作紧密结合。
代表会前集中视察活动是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会前筹备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期待,在即将召开的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代表们充分审议、认真履职,让更多鲜活民意转化为高质量议案建议,为努力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新篇章贡献更多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