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枝
守护城市文脉,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绘就法治底色;聚焦两个“关键小事”,发动万名人大代表参与执法检查;护航大国首都的蓝天白云,连续开展七项生态环保专项监督;紧盯百姓的“救命钱”,专题询问医保基金使用;看紧政府“钱袋子”,预算审查监督迈上新台阶……
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70年来,聚焦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聚焦法律实施中的突出问题,聚焦改革发展所需和人民群众关切,市人大常委会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听取和审议“一府一委两院”专项工作报告1400余项,组织开展执法检查280余次,规范性文件备案670余件……铺展了一幅以人大有效监督护航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在大局和中心工作需要之时,主动担当、履职尽责,既有谋定而后动的稳扎稳打,也有攻坚克难的创新创造。
进入新时代,首都发展绘就新蓝图,也对人大监督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发挥法定监督功效,通过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助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行稳致远,是高质量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必答题”。
于关键之处落“子”
今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这场历时十二年的申遗接续努力中,市人大常委会始终以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法治保障为己任。
2023年3月,本届市人大常委会的首个执法检查,就聚焦《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两个月的执法检查以“双组长制”高位推进,检查组既深入钟鼓楼、万宁桥、蒙藏学校旧址等15个重要点位调研,也前往中轴线沿线代表家站听取基层意见,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推动中轴线保护和申遗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不断丰富和探索监督方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推动党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首次审议城市总规实施情况报告、首次审议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年度城市体检工作情况报告、首次审议市监察委员会有关专项工作报告、首次审议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首次审议市政府关于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
将目光放在群众急难愁盼处,在催生了许多“原创”的同时,也孕育了更多“坚守”。
连续十五年紧盯养老监督,在首开居家养老地方立法先河的基础上,推动构建“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
连续八年瞄准水环境问题,持续推动北运河、清河等重要河流水系流域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
连续五年开展七项生态环保领域法律法规执法检查,动真格、求实效,护航首都蓝天常在、碧水长流;
连续三年推动老旧小区整治,对完善停车设施、加装电梯、提升物业水平、住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事关居住环境改善的关键问题进行跟踪检查;
连续四年为学前教育鼓与呼,推动幼儿园规范管理、补充学位,普惠园实现同质同价;
……
监督是压力,更是动力,是为了通过一次次代表民意的“压力测试”,督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进一步认真履职。
2012年9月27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上,一场特殊的“考试”锁定高达上百亿元的市级大额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以专题询问的形式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
为什么专项资金拖到次年5月才拨付?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项目遴选标准是什么?资金使用和工作进度不匹配怎么办?……三个多小时的“正面交锋”,12轮问答,财政、发改、民政、经信等多个委办局“一把手”现场应询、认真回答,明确了改进和落实工作的具体措施。
此后,市人大常委会连督四年,以“解剖麻雀”的方式相继对旅游、文化、科技等大额专项资金开展专题询问,推动市政府建立完善了大额专项资金设立和退出机制。2016年,市政府出台改革方案,明确现有专项到期后,不再设立新的大额专项资金,全部回归部门预算管理属性。
专题询问是一场考试,目的不是要“考倒”谁,而是在发问中查明问题,在对话中找到方法,在表态中得到承诺,群策群力推动“一府一委两院”把工作做得更好。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将监督的目光瞄准老百姓的“救命钱”。7月25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异地报销如何更便利、家门口的药店药品不全怎么办、为什么医院的药比药店和网上的贵……常委会委员和代表深入医院、药店、群众中蹲点调研,把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摆到桌上谈,并邀请市民代表现场旁听。
从“问钱”“问房”“问医”,到“问审计整改”“问营商环境”“问医保基金”,从委办局负责人应询到分管副市长现场作答,从现场追问到会后打分测评、跟踪问效、督办落实……专题询问的范围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大。
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进行庄严之问,问答之间,法律的要求、群众的期盼和政府的承诺,汇成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强大合力。
让监督长出“牙齿”
2023年6月6日,北京急救中心120调度指挥大厅里一片繁忙,电话声、指令声此起彼伏。与以往不同的是,8位市人大代表与调度员们一样紧盯电脑、忙碌记录,通过耳机同步旁听急救电话呼入。
为了让执法检查更好地了解“真问题”,市人大常委会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执法检查组邀请部分成员蹲点北京急救中心,从同步接听急救电话,到跟随救护车搬抬、救治、转运患者,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全过程开展“沉浸式”调研检查。
接电话要核对哪些信息、如何判断患者的危重程度、患者说不清楚地址怎么办……接听间隙,代表们抓紧时间向调度员一一询问。半天下来,大家的笔记本上记了满满好几页,提出了不少来自一线的观察与思考。
“沉”得更深,才能“看”得更准。“沉浸式”的调研检查方式让代表真切感受到了条例实施产生的效果,也对一线存在的问题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提出意见建议时更加精准有效。
这样“沉浸式”的检查并不少见。这些年,北京市的人大代表以游客身份暗访过非法“一日游”,突袭摸底过违法拼改装电动自行车的门店,不打招呼、直接探访过垃圾焚烧厂,蹲点过药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了让人大监督长出“牙齿”,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和丰富监督方式,直面问题,务求实效。
打破惯例,法规实施后“紧追”执法检查。2015年,市人大常委会打破法规实施一年后再检查的常规,于《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当年,就同步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执法检查。“不是要简单地找政府部门的差距和不足,更主要的目的是以执法检查为动力,促进条例贯彻实施。”在这样的目标定位下,半年内,市人大常委会共组织代表382人次,深入到近30个街道社区,实地检查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机构情况。
新立法规要及时检查,执法难点、复杂问题更需持续跟查、多法并查。
在交通领域“两条例一决定”出台半年之后,2019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立即启动针对三项法规的综合执法检查。道路停车管理、居住停车供给、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快递外卖用车规范管理……5个月的时间里,7个检查组实地检查城六区和通州区,同时委托其他区同步开展本区执法检查,实现16区全覆盖。
人大代表既是法规制定的参与者,也是法规实施的监督者和法规执行的示范者。
2020年,全市万名三级人大代表受邀就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的实施情况在“身边、周边、路边”开展检查调研,打通法规实施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执法检查中“三边”检查再升级。15413名人大代表对照12345热线市民反映集中的诉求,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百场督办会、千场“吐槽会”、3.9万份检查单、3万多条建议,进一步拓展执法检查范围,让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都与群众商量、请群众参与、由群众评判。
监督工作的效果如何评判?能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
“现在,在接到市人大常委会反馈的执法检查报告的同时,我们还会收到一份附在报告后的‘问题清单’。清单上有具体问题点位、有条款对照、有数据支撑,还有整改建议,这让我们后续在推动法规有效落实上更有依据、有方向。”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支队长张磊说。
为了让执法检查的效果不仅仅停留在“发现问题”的阶段,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了“检查报告+问题清单+督促整改”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执法检查覆盖点位1000多个,清单开列17类32个典型问题;
“两区”建设“一条例一决定”执法检查问题清单涵盖12条、30个典型问题,明确36项整改建议;
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执法检查组对30余个问题在全市的分布情况进行整体分析,以图表形式逐一呈现,之后将附有代表姓名、具体点位和整改建议的问题清单分别反馈16区人大,再交区政府整改;
……
执法检查以“边检查、边督促、边改进”闭环推进,人大和政府同向发力,是“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生动体现。
为人民看好“钱袋子”
预算上的一收一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更关乎民生福祉。
将纳税人的钱花在“刀刃”上,是政府及部门的使命,也是宪法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监督职能。
从及时修订相关法规,到对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全闭环监督,从建设预算联网监督平台,再到以“四问该不该”帮助代表看清“明白账”,从推动预算审查监督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到不断加强审计整改跟踪监督、政府债务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为了帮老百姓看好“钱袋子”,市人大常委会和政府部门进行了诸多探索创新。
人大开展预决算审查监督不是与政府唱“对台戏”,而是要通过严格的依法监督形成合力,使政府的预算安排和政策实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让公共资金花得值,花得更有效益。
每年市人代会前的“预算初审”是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重头戏。政府的钱花得怎么样,明年的钱又打算怎么花,代表们要查清楚、看明白。
与往年不同,从2021年起,市人代会前的“预算初审日”前,多了一段长达三个月的“预算初审季”。
时间提前、跨度拉长,用一个季度的时间对预算开展初审,目的是让代表从预算编制的源头就提前介入、加强监督。
提供专业审查模板、聘请第三方指导、专业人员“手把手”培训服务、建立全国首家省级人大代表预算绩效监督工作室……在财经办、预算工委的统筹下,从前一年10月开始,市人大各专委会、各专业代表小组就组织代表们提前对对口政府部门预算开展“预初审”,对财政预算支出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对于一些不成熟、绩效目标不清晰或者考虑不到位的项目,专委会、人大代表可以直接指出。
时间和程序上有了保障,可面对50多个财政收支情况报表、2600多个收支项目、2万余个数据指标……代表们该重点审什么?又该如何一把“尺子”量到底?
市人大常委会创造性地提出预算审查监督“四问该不该”:钱该不该花,该不该政府花,该不该花这么多,该不该当前花。
带着“四问”的标尺,代表们对每一笔政府支出细细丈量。在今年的预算初审季中,市人大7个专门委员会共组织对49家市级部门预算开展审查,涉及预算资金1456.4亿元,对257个预算项目提出57个压减、整合、优化的意见,共压缩非必要支出10.88亿元。
从今年开始,市人大推动市政府及其财政等部门对连续执行三年以上的存量支出政策开展绩效评价,首批包括环境建设、道路交通、农业农村等方面的28个项目。代表深入参与、审视政策执行效果,并将把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2025年预算初审之中,以进一步推动政府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科学合理安排预算。
同步助力的,还有一片不断升级的“智慧云”。
2018年,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平台”首次在市两会上亮相,只要点击鼠标,代表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准确迅速地查阅市级部门每笔支出的时间、用途、资金性质等信息。这也就意味着,政府花出去的钱,有双“电子眼”在“云端”实时监督。
今年,“智慧”再升级,更名为“财经联网监督平台”的信息系统将国民经济计划、国有资产、政府债务、审计整改、区级计划和预算等信息一一纳入。平台采集了从2018年至今的3.5万余套报表,6.3万个预算项目,汇总了22大类9000万条数据、6000余份财经政策和专项报告,同时兼具智能分析比对功能,既可以“全方位体检”,也能够“靶向诊断”,原本复杂难懂的数据在代表面前,呈现得简单清晰、一目了然。
一本本明白账、放心账,让群众看到人大在监督工作中留下的坚实印记。预算审查监督的“牙齿”越来越硬,推动政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府工作效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体现。